书房中的玉器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科学  作者:于平  页数:162  

前言

中华民族有爱玉、崇玉的传统,使用玉器的时间之早、延续的年代之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玉文化延续了近万年的时间。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就以玉作为美的象征,这是玉最初的社会功能,也是玉文化萌芽时期的主要特征。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被神秘化、神圣化,成为巫觋用于“事神”的法器,出现了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的雏形玉礼器。氏族社会演变为阶级社会后,玉又被等级化了,并为等级制度服务。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德治”的儒家学派赋予玉许多美德,玉又被人格化、道德化了,成为儒家道德观念的载体。汉代继承先秦儒家的思想,主张“事死如事生”,因而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以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为主体的中国古典玉器,在东汉基本结束。隋唐以后,玉器向世俗化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明显扩大,中国玉文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内容概要

传统的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砚和一些辅助工具,不仅是古代丈人单一地为了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特殊韵味和效果的实用器具;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器具更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理想、情感的寄托或是表达,同时也成为其身份、权贵的象征。文房四宝与各式玉文具相配套,清新、莹洁、雅致,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写用品需求的增加,更使得玉文具所引起的美感、不仅仅只是形式、更是文人,士大夫赋予的种种理念、志趣和文化内涵,滋养着文人贤哲的高雅情怀。本书试图通过对大量考古发掘的明清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文房用具实物标本和北京地区部分博物馆收藏的传世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玉文具进行归纳分类,形成较权威的玉文具汇总资料,有助于提升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具,特别是对明清玉文具的鉴赏力,体味古代文人的儒雅情怀。    本书可供考古文博界, 历史界,美术界专业人士,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玉器鉴赏界人士参阅。

作者简介

于平  1959年1月出生,北京人。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1978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北京市文物公司副总经理,并参与创建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兼任公司副总经理。1995年5月调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助理,流散文物处处长。现任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兼任北京市丈物鉴定

书籍目录

序一、文房用具的发展历程二、明清玉文具的品类  1.玉砚  2.玉笔杆  3.玉笔架  4.玉笔筒  5.玉笔掭  6.玉笔洗  7.玉水丞  8.玉砚滴  9.玉臂搁  10.玉镇纸  11.玉墨床  12.玉印章  13.玉印盒  14.玉砚屏三、玉文具与文人的儒雅情怀  1.以佩玉显示君子风范  2.以赏玉陶冶心灵情操  3.以用玉升华文人境界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汉代,书写用具中的笔、墨以及砚的使用已较为普遍,纸也开始出现。特别是汉代毛笔的制作已开始考究,十分注重装饰,“极其华丽矣”,有的已经成为可供观赏的艺术品了。据文献记载,天子所用毛笔的笔杆上不仅镶嵌有珠宝,而且在装笔的匣子上亦饰有宝物,价值百金。汉代初期的砚,形态依然比较原始,只是一个圆形或长方形扁石,一面磨平,另附一块小研石。首都博物馆馆藏东汉“青石长方形砚”即是这一时期的实物例证。该砚出土于房山石楼村东汉墓。砚为沙岩石,墨青色。砚面平整,长方形。砚体并无圆拱形砚膛与璧形砚池,但砚面有明显的自然凹陷,砚的背面与四周还有人为打磨的痕迹。该砚可视为秦汉时期逐步规范的典型砚的制式。由砚面明显的凹陷痕迹,可推测当时的研墨技法仍采用较原始的研石碾磨。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当时的墨尚不成形,所以需要用研石在磨光的砚面上加水,压墨磨成墨汁。此砚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一致,即发明于东汉的墨模尚未广泛流行。东汉以后,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这种早期带有磨杵或研石形制的器具,才逐渐消失。同时,汉代砚的造型也逐渐向多样化方面发展,并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如石砚、陶砚、漆砚、铜砚等。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汉砚中,尽管已出现了圆形、方形等,但仍以三足圆形砚最具代表性。有的砚边或侧面还阴刻鸟兽等花纹,有的还配以扁圆形盖,盖顶有浮雕兼镂空的龙纹、螭纹等。线条流畅、风格古朴。1 文房用具的发展历程一一、文房用具的发展历程2 书房中的玉器白玉洗象图圆屏摆件清高19.9厘米北京颐和园藏白玉质。该器为座屏式样,由底座和屏心组成。顶部雕刻祥云;主体纹饰为童子洗象,大象侧首向人,形态灵动,童子手持洗具,憨态可掬;莲瓣纹底座上同样装饰祥云纹饰。整体器物刀工娴熟、玉料抛光细腻,是文房陈设精品。3 文房用具的发展历程一文房用具是中国文人在书房中必备的实用器具。然而,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文房用具,包括笔、墨、纸、砚和一些辅助器具,不仅是古代文人独具特色地为了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特殊韵味和效果的实用器具,而且随着社会的变迁,其文化意义也更加深厚。尤其是当中国人长期以来所钟爱的宝物--玉进入书房之后,这些器具便成为中国文人理想、情感的寄托或是表述,同时也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征。4 书房中的玉器“千岁苓”墨(正、背面)明直径5.8、厚1.1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扁圆形,正、反均有边框,窄缘,残。正面长方形框中描金“千岁苓”铭文,背面一棵苍松树根交错,背倚山石,树干苍劲、枝叶繁茂,山坡上长满灵芝小草。侧边阳刻“万历甲申年程君房监制”铭。造型端庄、古朴。青玉管碧玉斗兼毫提笔清中期通长21.4、管径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青玉笔管,形体较粗,通体镂雕山林景色。山涧泉水清澈,一童子跪于泉旁,似在洗砚。山水之间,一老者持笔,欲题诗岩壁,远山近景,层层渲染。碧玉提斗纳毫丰满,因有使用痕迹,笔豪较散。此笔带提斗,管体重垂,下笔沉稳,适宜书写行楷大字。5 文房用具的发展历程一“乾隆御制”描金山水纹蜡笺纸清•乾隆长130、宽38厘米北京文物公司藏在白色蜡笺纸上,用金粉绘山水楼阁,画工精细,采用传统中国画技法。御题诗文,背印“乾隆御制”款记。为乾隆款宫廷御用纸。这种纸数量极少,未用之纸更属罕见。6书房中的玉器清•乾隆长15.2、高4.5、腹径11.7厘米首都博物馆藏青白玉质,匀净无瑕,细润略透光。洗外凸内凹成椭圆五瓣花式,一侧琢齿状卷叶形为柄,足为六角花形。工匠巧依洗子的花瓣琢制楷书高宗弘历御笔五言诗一首及“乾隆甲午仲春月御题”款,字口内填金。乾隆甲午年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此器是宫廷造办处仿痕都斯坦玉器中的珍品。青玉双龙双池长方形砚明长15、宽9厘米首都博物馆藏此砚呈长方形,材质为和田青玉,坚硬细腻,晶莹润泽,颜色青绿。砚面四周起线,砚额处开梯形砚池,池头两个边角上刻如意云纹。砚池内透雕两条游龙,昂首相对,环绕一片如意云纹。下部开八边形砚膛,砚膛平坦,砚岗略高,四个边角上刻如意云纹。砚池砚膛间起一栏,将砚池、砚膛分开。砚背光素平滑。此玉砚,造型纹饰端庄大方,雕刻刀法浑厚圆润,线条流畅自然,为明代传世玉砚佳作。

后记

撰写《书房中的玉器》一书的想法缘自我在组织、参加首都博物馆赴比利时ING银行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展》工作现场。为配合2009~2010年“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中国文化年”活动,比利时ING银行博物馆欣然承办了由首都博物馆主办的中国文物展。我作为该外展项目的负责人,经过与比方、首都博物馆的专家共同研究,一致认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能够让外国人直观了解和感悟中国文化,需要选择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于是,这个点落在了“古代文人”上。通过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生活这一特有现象,借助中国古代文人所使用的文具、文人书房及其精神追求,把人、物、文化串联在一起,具体而真实,可激发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产生深刻印象。从首都博物馆挑选的文物展品中,玉文房用具异常醒目。我在展览现场看到,观众是如此喜欢这个展览,他们不仅啧啧赞叹中国古代文人享用精美绝伦的玉文具之奢华气派,同时,更赞赏玉文具题材、造型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情趣。他们更希望了解文物所诠释的文化意义,更敬仰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联想我在参加《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国传世玉器全集》编纂工作中学习和掌握的较丰富的古代玉器资料,其中亦有十分丰富的玉文具,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细分为一类,进行深入介绍和研究的。于是便有了写作该书之意愿。

编辑推荐

《书房中的玉器:明清玉文具鉴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书房中的玉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的内容和包装都和喜欢,拿在手上就很有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