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江南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彭明瀚 编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选录作者二十年来有关商代江西和江南其他地区考古学方面的论文30篇。上编为“吴城文化”,包括论文16篇,主要探讨商代分布在赣北、赣西北、赣中地区以樟树吴城商代城址、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和新干大洋洲遗存为代表的吴城文化,对吴城文化的地域分布、文化特征、区系类型、民族构成等均有专题研究。中编为“吴城文化与周边”,包括论文7篇,主要是对吴城周边地区的商文化、万年文化进行个案分析,讨论了吴城与周边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下编为“甲骨文与殷商史”,包括论文7篇,是有关甲骨文4种祭名与文字考释的专题研究。    本书可供国内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古文字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彭明瀚,1966年出生于江西省星子县,1983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2000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2001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3年名列新世纪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6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青铜器和陶瓷器的研究,完成多项社科课题,公开出版《吴城文化研究》、《江西出土玉器》、《吉州窑》等专著8部,在《考古》、《中国史研究》等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随笔123篇。

书籍目录

上编  吴城文化 赣江鄱阳湖区商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 商代虎方文化初探 吴城文化的社会形态与文明进程 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发现与研究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性质新探——兼与“墓葬说”商榷 关于新干商墓虎形象的几个问题 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器三题 江西新干晚商遗存出土青铜农具浅析——兼及商代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吴城文化刀之研究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玉礼仪器浅析 江西新干大洋洲陶器的类型学研究——兼谈该遗存的年代 赣江鄱阳湖地区商代青铜工具和铸铜石范的发现与研究 枭阳新考 商代赣境戈人考 太伯奔吴新考 吴城文化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中编  吴城文化与周边 新干商墓与殷墟妇好墓的比较研究——兼论新干商代大墓的文化性质 盘龙城与吴城比较研究 试论铜对商文化南传赣鄱流域的影响 商王对南土方国征伐简论 铜与青铜时代中原王朝的南侵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为农业祭祀说 关于鹰潭角山商代窑址记数陶文的几个问题下编  甲骨文与殷商史 卜辞作祭考 卜辞取祭考 卜辞狩祭考 浅议殷人的田祭 关于商王田猎诹日问题 田字本义新释 商代宗教与农事祭祀略论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上编吴城文化1990年我毕业分配到江西省文化厅从事文物管理工作,恰逢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刚刚发现不久,正在进行紧张的室内考古资料整理,李学勤、李伯谦、马承源、邹衡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商周考古专家应邀来江西指导,有机会聆听专家们的教诲,激起了我学习商周考古的兴趣。于是我便从新干大洋洲器物群入手,开始了江西商代文化的探索,本文集收录的16篇有关吴城文化的文稿,涉及吴城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是我20年来的学习心得。在此期间,我曾于2001~2004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从彭裕商先生攻读古器物学方向博士学位,选定枟吴城文化研究枠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吴城遗址的发现确立了商代江南的考古学标尺,吴城文化是长江以南第一个被确认的青铜文化,吴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是长江流域乃至长江以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尤其是新干大洋洲的发现,揭开了江南商代文明的新篇章,我姑且把本文集名为枟商代江南枠。赣江鄱阳湖区商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樟树吴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确立了江西商代考古的时代标尺,使得湮没三千余年的江西商代文明重见天日。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的发掘,则揭开了江西商代文明的新篇章。人们惊奇地领略到了这一往昔辉煌的文明,也使得过去关于江西汉代以前是"荒蛮服地"的说法从此画上句号。自1973年科学发掘樟树吴城遗址以来,江西商代考古发现、发掘与研究硕果累累,为江西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全面认识商代赣江、鄱阳湖地区青铜文化面貌的时机比较成熟。但是,以往的研究亦有不足之处,有不少方面尚未充分展开,对江西商代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缺乏横向与纵向的全面比较分析,因此还需要对已有资料从时、空两条线索进行细致的梳理,并从文化内涵上予以仔细辨析。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赣江、鄱阳湖地区分为赣江中下游及鄱阳湖以西的赣中、赣北区和鄱阳湖以东的赣东北区两个大的地理单元,以考古学研究为基本方法,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理论,采用已公布的各个不同遗址的典型地层单位和器物组合,对典型遗址的年代、分期、分布与类型及其文化性质作系统研究,归纳出各自特征,并进一步比较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探索江西古代文明诞生的历史进程,这一研究还可以深化整个长江中游地区商时期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就制陶技术而言,无论是快轮制陶技术的发达程度、陶土的选择和加工技术,还是陶窑形制、陶器烧制技术的进步程度,吴城类型都比万年类型更为先进。从制作工艺来看,虽然均已采用慢轮拉坯成形技术,但具体操作步骤不同。以两地最为多见的罐类器为例,万年类型的各式罐,多系慢轮拉坯一次成形,口部多见清晰的轮旋纹,呈现出溜肩、圆肩、圆腹作风;吴城类型的各式罐,口部和器身是分别成形的,然后再在肩部或腹部粘接成一体,故呈现出折肩、折腹的作风,加之在接合部位装饰一周圈点纹,上下界以弦纹,使折肩作风显得更为突出。印纹陶的纹样制作工艺也有差别,万年类型的印纹陶在制作时,用刻痕深的印模,使得成形器物印痕深,器内壁则留有圆形垫窝痕,凸凹不平,胎壁厚薄不匀;吴城类型的印纹陶,因采用弧度极小的三角形、扁管状陶垫,使得成形的器物器壁厚薄均匀,器内壁较平整。主要日用陶器的组合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吴城类型的陶器组合为鬲、盆、假腹豆、伞状器盖、折肩罐、折腹罐、大口折肩尊、折肩瓮等,不见万年类型中常见的三足盘。万年类型的陶器组合为鬻、觑形器、圆腹罐、圜底瓮、有棱座豆、钵、带把钵、盂、带把杯等,罕见吴城类型的鬲、假腹豆、深腹盆及折肩器。

后记

1990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至今整整20年。20年来,我一直在江西文化系统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和博物馆工作,正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十年。前十年在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处从事全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机会熟悉全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并实地考察了大多数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迹遍及江西各地文物保护维修工地、考古现场、博物馆展厅,对全省的文物资源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视野得到了开阔。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我一直坚持立足江西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思考,笔耕不辍,把心得记录下来,在国内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商代文化、陶瓷文化方面的论文、随笔100余篇,出版《吴城文化研究》、《吉州窑》等著作10种。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到江西陶瓷文化方面。在科学出版社闫向东先生的建议和大力支持下,我将自己有关商代文化的文稿编辑成册,公开出版,方便同仁查阅。我从历年发表的文章中选出了30篇汇为本书,并冠名《商代江南》,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分别为吴城文化、吴城文化与周边,基本上是以赣江鄱阳湖地区为中心的江南商代文化;第三部分为甲骨文与殷商史,可以视为文集的附录。本文集收录的文稿前后历时20年,涉及刊物十多种,不同刊物、同一刊物不同时期的编辑,对文稿体例、注释方式要求都不同,本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反映我的求学历程,在编辑时,仅仅对文稿中出现的错字、脱字、标点一类排印错误进行了订正,没有对内容进行改动,有的即使会引起误读,也没有改写。比如,2004年笔者在《考古》发表《赣江鄱阳湖区商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一文中把吴城文化分为四期五段,而此前发表的文章中,吴城文化分期均采用传统的三期说,原有的三期分别相当于新分期中的二、三、四期,需要在这里特别说明。但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新增了相关文章发表时因刊物体例、排印困难删去的图片、线图。本文集中所收录文稿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母校四川大学众多师友的指点,得到了江西省文化厅领导和江西省博物馆同事们的帮助。在编印过程中,本馆同事叶蓉、赵涛、刘薇、刘斌帮助校对文稿、绘制图片,科学出版社闫向东、孙莉、雷英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文集即将付印之际,对给予我关心与帮助的领导、老师、学友、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商代江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商代江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贵了些,印刷还好,内容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