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懋镕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作者的第三本论文集,与前两本论文集性质相同,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及其铭文。共收入论文41篇,主要是作者近四年来的新作。书中既有关于新出青铜器意义价值的探讨,也有结合其他青铜器,对某一类、某一地区、某一国族、某一时段的青铜器做综合研究的文章。并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铭文的多方面研究,探索商周历史文化的特点与变迁。 本书可供青铜器、古文字、先秦史方面的研究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壹 古文字考释 一千年来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研究述评 再论“周人不用日名说” 再论“周人不用族徽说” 关于探索“复合族徽”内涵的新思路 新见西周金文丛考 遣伯盈铭考释贰 新出青铜器研究 城固县出土有铭商代青铜器小议 采获簋小考 首阳斋藏金两议 苏公盘鉴赏 芮姑簋赏析 宽儿缶小议 芮公簋盖识小——兼论垂冠大鸟纹 试论新见宜阳鼎的年代 试论西安新出土汉代九鼎的意义叁 青铜器综合研究 试论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问题 试论青铜器自名现象的另类价值 关于青铜器定名的几点思考——从伯湄父簋的定名谈起 西周重食文化的新认识——从甘泉县阎家沟新出青铜器谈起 夷日匝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能的转化问题 再议青铜盆——从新发现的中市父盆谈起 试论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卣的特点及其意义 关于扶风红卫村出土“列卣”的思考 芮国铜器初探——附论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的国别 铜鍪小议 谈谈半个世纪以来围绕宜侯矢簋论争给我们的启示 试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特点及其他 试论青铜器纹饰的布局特点及其艺术效应肆 三角缘神兽镜研究 试论洛阳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 再论洛阳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 关于在中国调查三角缘神兽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三论洛阳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伍 商周文化比较研究 试论商周之际字词的演变——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之一 商周之际女性地位的变迁——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之二 金文所见商周之际诸兄地位的变迁——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之三陆 书评 东征陕军中的一员大将——记王辉先生及其新作《高山鼓乘集》 李朝远:新时期青铜器研究的代表人物——重读《青铜器学步集》 20世纪西周青铜器研究的殿军之作——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 新版《殷周金文集成》新意迭出 一部令人惊异的好书——读《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集编》 评《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 一本具有现代学术前沿水平的田野考古报告集——《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读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壹 古文字考释一千年来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研究述评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据统计几乎占全部商周金文数量的一半[1],对于这些族徽文字的整理考释,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自北宋吕大临《考古图枠等著录商周族徽文字以来,迄今已有近千年的研究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草创期:自北宋至清末,此时已将一些族徽文字隶定出来,但有不少谬误,认识到这种文字的性质即与族氏有关,但这种认识比较模糊,并不系统;2)更新期:民国初年至70年代前期,以郭沫若“族徽说”为代表的科学观点,为族徽文字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族徽文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3)兴盛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研究者充分利用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将族徽文字、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族徽文字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为了便于对一千年来族徽文字的研究成果做一总结,本文拟从八个方面来评说。一、关于族徽文字的名称问题关于这类特殊的铭文,学术界有多种称谓,如吴大澂、王国维的“象形字”说[3],容庚、唐兰的“图形文字”说[4],沈兼士的“文字画”说[5],郭沫若的“族徽文字”说[6],林沄的“早期铜器铭文”说[7],高明的“徽号文字”说[8],裘锡圭的“族名文字”说[9],胡平生的“记名铭文”说[10],李学勤的“族氏铭文”说[11],张振林的“族氏文字”、“族氏记号”说[12],朱歧祥的“家族记号”说[13],刘雨的“特殊铭刻”说[14],林巳奈夫的“旗上之物”说[15]。那么,用哪一个称谓比较妥当呢?衡量一个概念性的名词是否选用得当,有两个条件:1)是否能直奔主题,揭示这个概念的本质;2)是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反映这个概念的本质。早在北宋时期,吕大临、王黼、薛尚功等学者已经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指出它们是族名、氏名,而目前在学术界几乎没有人怀疑它们是族名、氏名。因此所谓“象形字”、“图形文字”、“文字画”、“早期铜器铭文”、“记名铭文”、“特殊铭刻”、“旗上之物”等提法都没有抓住这类铭文的本质,显得过于宽泛含混。胡平生先生指出:“记名铭文”过去被称为“图形文字”。郭沫若先生在30年代曾提出:“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但是,近年来发现有些“图形文字”可能并非“族名”,而是“私名”。因此本文把这类铭文称之为“记名铭文”[16]。胡先生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裘锡圭先生也赞同这种说法。刘雨先生认为:在没有完全搞清其内容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暂称其为“特殊铭刻”[17]。诚然,在目前所谓的族徽文字中,确有一些是个人的私名,可能还有一些是用来表示其他意义的。问题是:虽然我们还不能保证将所谓的私名之类的东西统统从中剥离出来,但这一部分毕竟属少数,大部分族徽文字已为我们所认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族徽文字”或“族氏文字”的称谓在概念上更明确一些,而目前学术界也倾向于使用“族徽文字”或“族氏文字”这一称谓。在“族徽文字”、“徽号文字”、“族名金文”、“族氏文字”、“族氏符号”等性质相同而称呼略有差别的术语中,我们认为用“族徽文字”更贴切。其中“族”字相当于“族氏”、“族名”。氏与族虽有区别,但在概括性极强的术语中,是可以相互包含、替代的。显然,用“族”指代“族氏”、“族名”,用词更为简洁。而“徽”字有标志、符号的意思,恰好将族徽文字这种近似图案、象形性强的特点勾画了出来。正如林沄先生所言:“族徽”又有不同于一般文字的特点:第一,构成“族徽”的诸部分符号,虽本身均可考定为文字符号,但往往不按文字的排列方式而以特殊方式结合。第二,“族徽”和其他部分铭文的结合,有时也违反文字排列的常规。……如要勉强做比方的话,近似于我们今天用文字符号加图案化而构成商标、厂徽等的做法[18]。林沄先生这段话十分透彻地道出了“族徽”的“徽”字的全部含义。所以,“族徽”二字比“族氏”、“族名”更简洁、准确地表述了它的含义。当然,“族氏文字”与“族徽文字”并无大的区别,均可通行使用。必须重申:我们所说的族徽文字,就是指早期铜器上出现的单字,这些单字后来往往连缀在一篇短铭的开首或末尾。我们从来没有想用“族徽”文字去解释一切早期铜器铭文,因为这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二、关于“族徽文字”的性质所谓性质,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它们是否为文字;第二,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对此,宋代学者已经做了初步的研究。如木父已卣,吕大临《考古图枠曰:“云木者,恐氏族也。”[19]如虿鼎,《博古图枠云:“虿虽微物而善毒人。”[20]已知此为蝎子之象形。将其隶定作虿,不论准确与否,作者已认识到它是文字,而非图画。再如从单尊,铭曰:“作从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枠云:“单,其姓也。”[21]古父丁彝,薛尚功云:“古者名或氏也。”史卣,薛氏云:“有以史为氏族者,因官而受氏焉。”冀父辛卣,薛氏云:“冀者,国名也。”尽管宋人对于国名、氏名、族名、姓名、私名尚不能区分,但指出其为文字,且与国名、氏名、族名相联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据统计几乎占全部商周金文数量的一半,对于这些族徽文字的整理考释,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北宋吕大临《考古图》等著录商周族徽文字以来,迄今已有近千年的研究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草创期:自北宋至清末,此时已将一些族徽文字隶定出来,但有不少谬误,认识到这种文字的性质即与族氏有关,但这种认识比较模糊,并不系统;2)更新期:民国初年至70年代前期,以郭沫若“族徽说”为代表的科学观点,为族徽文字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族徽文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3)兴盛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研究者充分利用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将族徽文字、考古资料、文献记载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族徽文字的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为了便于对一千年来族徽文字的研究成果做一总结,本文拟从八个方面来评说。
后记
这本集子是我的第三本论文集,共收论文4l篇,有39篇是2006年以来近四年的作品,其中有几篇没有发表过。《采获簋小考》、《再议青铜盆——从新发现的中市父盆谈起》、《宽儿缶小议》、《遣伯盈铭考释》系与王勇先生合作,《西周重食文化的新认识——从甘泉县阎家沟新出青铜器谈起》、《关于扶风红卫村出土“列卣”的思考》系与诸位研究生合作,《试论青铜器纹饰的布局特点及其艺术效应》系与任雪莉博士生合作,《芮公簋盖识小——兼论垂冠大鸟纹》系与王宏同志合作,《关于在中国调查三角缘神兽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三论洛阳发现的三角缘神兽镜》系与王趁意等同志合作。我在第二本论文集的后记中谈到,我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商周日名、族徽文字的研究;青铜器的研究;殷商与西周文化的比较研究。近年来在公私藏家那里看到的新出青铜器比较多,所以文集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占有一定比重。关于殷商与西周文化的比较研究,前两辑涉及不多,本辑则收录了3篇专论,想用一种新的方法,用比较具体、翔实的数字来论证殷商与西周文化的异同。以上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李学勤先生,先生年事已高且又十分繁忙,但每当我有疑难问题,给先生打电话或发邮件,先生总是作详尽解答。本文集的出版经费,照例得到陕西师范大学的资助。自从2001年我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良好的条件,几年来连续出版3本论文集就是明证。所以我要深深地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及历史文化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同时还要感谢科学出版社的海宁编辑,本文集和前一本文集的编辑出版都源自她的辛勤工作。
编辑推荐
《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3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