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鸿 等著 页数:238
Tag标签:无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这为通信产业指出了总体发展方向。随着电信业的重组、全业务运营的开展以及3G牌照的发放,电信产业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电信产业价值链也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变化,因此,当今时代需要构建新的电信产业价值链,需要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创新,最终才能达到有效促进电信产业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以“打造新型产业链,构建和谐生态圈”为主题的中国电信业发展大讨论不断深入,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运营商、制造商、内容服务商、系统集成商等电信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代表经过深入研讨,形成了普遍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电信技术的变革和电信业务的演进,电信的概念和范畴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电信产业价值链加入了内容服务提供商、分销商、虚拟运营商、娱乐服务提供商等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电信、增值电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内容提供、应用服务在内的更加广泛紧密的产业价值链。随着电信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和演化,形成了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互动发展的产业新格局。电信运营商构建新的电信产业价值链,建立新的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商业运营模式是促进电信新旧业务发展的关键。 本书深入分析了电信产业价值链理论和电信运营商的商业运营模式理论,采用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以及产业价值链整合过程中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联系中国电信企业实际,对中国电信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对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化的研究分析,建立起以业务分化为核心的价值网络群体系,进而推断出新的商业模式,同时研究和开发所需的新概念框架、技术手段和分析工具。本书基于三种实证研究:首先,对价值网中的领导企业进行案例研究,从而识别和推定前沿的创新应用,将其概念化,然后推广到整个产业;其二,进行大规模的特定区域或其他意义上的电信产业调查研究,使人们能够把握新的商业模式;其三,与其他行业如计算机、银行等进行实证意义上的比较研究。 本书的意义在于有效地识别和推定前沿的价值链创新应用,揭示电信产业价值链由传统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演变的路径选择和内在规律,揭示电信商业模式由传统相对独立的单一形式向综合信息服务演变的路径选择,进而对综合信息服务的具体内涵、实现途径有相对清晰的把握。 本书可供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及各地电信管理局的管理人员、电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理论篇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特点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特点 1.3 研究框架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2.1 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发展 2.1.1 价值链的内涵 2.1.2 产业链的概念 2.1.3 产业价值链 2.2 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2.2.1 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含义 2.2.2 产业链整合动机的相关理论 2.3 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方法 2.3.1 内部价值链分析 2.3.2 产业价值链分析 2.4 电信产业价值链 2.5 商业运营模式理论综述 2.5.1 商业运营模式理论的研究发展 2.5.2 现有商业运营模式理论的比较 2.5.3 现阶段商业运营模式理论研究的不足第3章 基于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内涵与组织系统 3.1 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下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内涵 3.1.1 基于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概念 3.1.2 基于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体系 3.1.3 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下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层次 3.2 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下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组织系统 3.2.1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组织系统的内涵 3.2.2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组织系统的结构 3.2.3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参与者及其职能 3.2.4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特征 3.3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运行 3.3.1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 3.3.2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式第4章 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下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4.1.1 宏观环境对产业价值链发展水平和企业资源的影响 4.1.2 企业资源对产业链发展水平和基于产业链的价值创新系统的影响 4.1.3 产业链发展水平对基于产业链的价值创新系统的影响 4.1.4 基于产业链的价值创新系统对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影响 4.2 实证分析 4.2.1 变量测量 4.2.2 分析结果实践篇第5章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历程、效率及趋势 5.1 中国电信业发展特点、网络技术及经济贡献作用 5.1.1 电信行业与电信产品的特点 5.1.2 电信网络技术及发展趋势 5.1.3 中国电信业的经济贡献作用 5.2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 5.2.1 市场竞争引入阶段 5.2.2 双寡头垄断竞争阶段 5.2.3 比较竞争阶段 5.2.4 全业务竞争阶段 5.3 研究方法与数据指标选择 5.3.1 研究方法 5.3.2 数据指标选择 5.4 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效率评价及建议 5.4.1 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效率评价 5.4.2 中国电信业改革建议 5.5 中国电信业发展趋势 5.5.1 中国电信行业改革趋势 5.5.2 中国电信运营业发展趋势 5.5.3 中国电信业务发展趋势第6章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的演化路径 6.1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化 6.1.1 传统的电信产业价值链——“三段式”电信产业价值链 6.1.2 延长的电信产业价值链——“多段式”电信产业价值链 6.1.3 新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网状式”电信产业价值链 6.2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的影响因素 6.2.1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的政府管制影响因素 6.2.2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的技术进步影响因素 6.2.3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的竞合因素影响 6.2.4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6.3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定位及实现路径 6.3.1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定位 6.3.2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发展的实现路径第7章 中国电信企业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实践 7.1 “移动梦网”模式 7.1.1 案例介绍 7.1.2 “移动梦网”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组织系统 7.1.3 “移动梦网”商业运营模式创新过程 7.2 “互联星空”模式 7.2.1 “互联星空”发展概况 7.2.2 “互联星空”的技术架构 7.2.3 “互联星空”的业务分类和市场定位 7.2.4 “互联星空”的产业价值链及合作模式 7.2.5 “互联星空”业务的盈利模式第8章 国外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实践 8.1 英国电信的ICT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8.1.1 英国电信业改革及发展概况 8.1.2 英国电信ICr业务的技术架构 8.1.3 英国电信ICT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合作模式 8.1.4 英国电信ICT业务的市场细分与资费模式 8.2 美国AT&T的全业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8.2.1 美国AT&T的发展状况 8.2.2 美国AT&T全业务运营的技术架构 8.2.3 美国AT&T全业务运营的市场细分及定位 8.2.4 美国AT&T全业务运营的业务创新 8.2.5 美国AT&T的全业务的资费模式 8.3 日本NTTDoCoMo的“Ⅰ-Mode”业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8.3.1 日本NTTDoCoMo公司发展概况 8.3.2 日本NTTDoCoMo的“I-Mode”模式的技术架构 8.3.3 “Ⅰ-Mode”业务模式的市场创新战略、定位及业务内容 8.3.4 NTTDoCoMo公司的电信增值业务内容 8.3.5 日本NTTDoCoMo的“Ⅰ-Mode”业务的产业价值链合作模式 8.3.6 日本NTTDoCoMo的“Ⅰ-Mode”业务的盈利模式 8.4 韩国SKT的“JUNE”商业运营模式创新 8.4.1 韩国SKT公司发展概况 8.4.2 SKT的营销策略 8.4.3 “JUNE”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第9章 国内外经验对我国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启示 9.1 英国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启示 9.1.1 适应企业特点的发展战略 9.1.2 准确的市场定位 9.1.3 合理的业务范围 9.1.4 广泛的并购与合作 9.1.5 合作共赢的商业运营模式 9.2 美国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启示 9.2.1 提升需求识别能力,有针对地开发创新型业务 9.2.2 采用业务捆绑和资费打包,制定合理的资费套餐 9.2.3 加强对终端的掌控,提升定制能力 9.2.4 优化升级网络,夯实服务基础 9.3 日本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启示 9.3.1 合作共赢的产业链 9.3.2 合理的合作定价与盈利模式 9.3.3 产品差异化战略 9.3.4 业务内容的创新与高质量 9.3.5 国际电信市场的积极开拓 9.4 韩国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启示 9.4.1 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 9.4.2 重视产业价值链的合作共赢 9.4.3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细分市场 9.4.4 积极的海外扩张战略 9.4.5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9.5 中国电信——“互联星空”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启示 9.5.1 为SP提供“友好”服务 9.5.2 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构建 9.5.3 合理的利益分配模式 9.6 中国移动——“移动梦网”商业运营模式创新启示 9.6.1 依托产业价值链整合的概念成功构建与持续改进 9.6.2 成功的合作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 9.6.3 中国移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9.6.4 良好的合作氛围应用篇第10章 我国电信企业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建议 10.1 电信运营商的建议 10.2 终端设备提供商的建议 10.3 对内容/应用提供商的建议 10.4 电信渠道商的建议 10.5 电信监管模式的分析和建议 10.5.1 我国电信监管面临的挑战 10.5.2 全球电信管制模式的经验教训 10.5.3 对我国电信业监管的建议附录A 基于电信产业价值链整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创新调研报告附录B 调查问卷附录C 基于DEA的中国电信业效率值测算附录D 研究大纲参考文献结束语
章节摘录
3.3.1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知识流动 1.知识流动的产生 类似于流体力学中的位势及势差理论,在某一个特定的技术领域内,根据不同知识主体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每个主体拥有自己在这一技术领域内的知识位势。因为在知识区位中的高低位势的不同,不同知识主体之间存在知识的势差,形成从高位势知识主体向低位势知识主体的一种自然的压力,这种压力推动低位势知识主体向高位势知识主体靠近从而促使知识的流动。 在实际中,知识势差产生有如下两个原因。 1)知识存量差异。知识主体的知识存量水平决定了其在知识流体中的区位。创新系统中的每个知识主体,在知识存量的规模、结构上会有所差别,从而具有不同的知识区位,这就决定了其间的“知识差势”,这种“知识差势”导致了知识的流动。在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的知识网络中,知识存量差异引起的知识流动,较典型地存在于电信运营商同其竞争者之间。例如,国内大型运营商同国外技术先进的运营商之间存在的知识势差,两者通过交流互动,促进了知识在系统中流动,以及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运营商和综合实力较弱的运营商之间由于存在知识势差而存在的知识流动。 2)专业化分工。专业化的实质是每个知识主体具有其各自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它们在知识的总量和内容上的差异性很大。越来越细的分工使每个知识主体在越来越窄的范围内获取知识,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企业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导致专业知识的比较优势。大多数知识主体将沿着比较优势的方向积累知识,这使知识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由此决定了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知识结构差异的客观性,从而形成知识势差。 电信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系统中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各自具有在不同领域中的比较优势,任何一个电信企业都不可能控制和掌握它需要的所有知识资源,因此需要通过与创新系统中拥有不同知识的组织之间交互,获得需要的知识。知识的交互性越大,系统中的联系越紧密,知识流动的速度也会越快。这种知识流动广泛地存在于电信运营应商与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用户、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之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