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燕  页数:196  字数:260000  

前言

本书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配套政策和评价体系进行研究,运用公共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明确界定了生态建设的含义,构建了生态建设补偿的理论框架,梳理了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及相关政策实践的概况,总结其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书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揭示了机制构建中应妥善处理的东部与西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构建了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并提出了该机制建立和运行所需的配套政策体系,以及评估补偿政策的基本框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生态建设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市场上理性的“经济人”或是缺乏提供这种服务的动力,或是提供这种服务的动力不足。生态建设能否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目标,关键在于农户、企业等私有产权主体和社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利益的协调。1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实质是,一定时期,在既定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下,基于公益、公平原则,通过中央(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主体和地方政府因提供超越产权或财政分权所界定的责任和义务范围以外的生态系统服务而遭受的权益损失和承担的额外支出的补偿,及生态系统服务正外部效益的补贴,改变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成本和预期收益,使私有产权主体收益率、地方政府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从而激励其参与、合作进行生态建设的一种制度安排。2生态建设补偿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补偿的对象是农户、企业等私有产权主体和地方政府。

内容概要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与相应制度安排为切入点,创建了生态建设补偿的理论框架,结合西部地区实施的各项生态建设项目,深入分析相关补偿政策及实践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揭示了机制构建中应妥善处理的各种利益关系。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本书构建了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并提出了该机制建立和运行所需的配套政策体系,以及对补偿政策进行后评估的基本框架。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负责生态建设的各行政主管部门、相关法律制定部门以及对我国生态建设补偿感兴趣的其他读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绪论  1.1  中国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现实背景  1.2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的必要性  1.3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研究框架  1.4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  1.5  国内外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研究动态第2章  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2.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  公共经济学理论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2.4  公共管理学理论  2.5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第3章  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  3.1  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3.2  生态建设所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和分类  3.3  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实质  3.4  生态建设补偿额度的确定  3.5  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第4章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实践及相关政策评析  4.1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及相关政策实践  4.2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及相关政策的特征  4.3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及相关政策存在问题分析第5章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5.1  双二元经济结构下东、西部地区之间参与生态建设的博弈分析  5.2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生态建设的最优激励——以退耕还林为例  5.3  现行生态补偿政策下政府与农户之间生态建设的博弈分析——以退耕还林为例第6章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构建  6.1  构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原则  6.2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框架  6.3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的界定  6.4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额度的确定  6.5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期限的确定第7章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配套政策体系研究  7.1  完善现有法律法规,适时颁布《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实施条例》  7.2  合理界定生态建设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7.3  改革调整现行税收制度,适时征收生态补偿税  7.4  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宏观金融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7.5  增强农民产权意识,建立规范的林业产权流转制度和生态林国家收购制度  7.6  改革现行生态建设及补偿管理体制  7.7  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建设补偿绩效评估和生态建设补偿监管制度  7.8  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建立的技术政策  7.9  进一步加强宣传,创造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第8章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政策评价体系研究  8.1  政策评价的目的  8.2  政策评价的原则  8.3  政策评价的标准和内容  8.4  政策评价的障碍  8.5  政策评价的制度保障  8.6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政策评价——以退耕还林为例第9章  结论参考文献附录Ⅰ  农户调查问卷附录Ⅱ  政府调查问卷附录Ⅲ  企业调查问卷附录Ⅳ  居民调查问卷附录Ⅴ  农户调查问卷编码手册附录Ⅵ  政府调查问卷编码手册附录Ⅶ  企业调查问卷编码手册附录Ⅷ  居民调查问卷编码手册

章节摘录

插图:既重视资源的总量,更重视人均量;既珍惜不可更新资源,更保护可更新资源既重视资源的经济功能,又重视资源的生态功能(成升魁等,2003)等科学资源观的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是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的实施、投入的持续增加,有力推进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环境保护部)(2005)对我国生态总体形势的评估是:“早期生态问题有所好转,新的生态问题在急剧发展;人工生态有所改善,原生生态在加速衰退;单一性生态问题有所控制,系统性生态问题更加严重;浅层次的生态问题有所解决,深层次的生态问题更加突出。从总体上看,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态势。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生态退化的趋势在加剧,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服务功能持续下降,生态灾害在加重,生态问题更加复杂化,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就环境污染而言,“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日趋复杂,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比重上升,持久.生有机污染物增加,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生态系统功能不足”。就生态破坏而言,水土流失量大面广,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大江大河源区生态质量日趋下降,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严重衰退;北方重要防风固沙区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频发;江河、湖泊湿地萎缩,生态系统退化,调蓄功能下降;森林质量不高,生态调节功能下降。

编辑推荐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