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马文杰 页数:151 字数:200000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其经济管理问题错综复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肩负着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规律并寻求解决方略的责任和使命,在众多的学科中具有相对独立而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挂靠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长期以来,学科点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世纪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35项,丰富了我国农业经济理论,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学科点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集中围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与营销”、“土地资源与经济”和“农业产业与农村发展”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将农业经济理论与农民、农业和农村实际紧密联系,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借鉴樊胜根分析经济增长的一篇经典文章,构建一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分析框架,将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投人要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三个重要方面,指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其实质是各种投入可以转化为现实粮食产量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粮食生产的效率。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详细分析了技术进步、宏观粮食政策及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本书可供农业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科研工作者、相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创新点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公共物品性 2.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3章 中国的粮食生产效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沿革与内涵 3.2 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方法 3.3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3.4 模型主要结果分析第4章 科技进步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1 科技进步的内涵与构成因素 4.2 粮食技术进步的发展模式 4.3 科技进步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4.4 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政策第5章 宏观粮食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1 制度与中国的粮食政策 5.2 制度(政策)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贡献测定 5.3 农户“理性”经济行为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4 粮食“直接补贴”的效率、问题与重构第6章 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6.1 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类型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受灾变迁 6.2 自然灾害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6.3 粮食产量波动中自然灾害的贡献测定 6.4 结论性评述第7章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问题与预测 7.1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 7.2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7.3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预测第8章 保护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 8.1 切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种粮面积 8.2 建立农业资源的政策保护体系 8.3 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 8.4 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强对粮食主产县的扶持 8.5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性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无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都指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之后,才能开展其他的活动。所谓生存需求,首要的当然是“吃饭问题”。在我国和世界的大多数国家,粮食是人们的主食,人们的饮食习惯是不易改变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人民摄取的热量和蛋白质,3/4来源于粮食。我国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粮食作为与13亿人口休戚相关的商品,其特殊性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对中国农业对世界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中国耕地资源匮乏的生动写照。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涉及粮食生产、分配、贸易、消费等各个环节,是一个包括宏观调控、储备流通、质量监测等诸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农业大国,妥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由我国的国情、粮情所决定,粮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1.1.2 传统的粮食安全解决思路 国内关于我国粮食安全的解决思路具体来说主要有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和利用国际市场,保证我国粮食供给两种观点。 1.1.2.1 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中国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 这是当前很流行的一个观点,然而这种想法不现实。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多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粮食,对资源配置的改善、农民的收入增加甚至经济增长都有好处。但是有些出口大国常以粮食作为武器来达到政治目的,各国都不愿意自己的粮食安全被其他国家控制。中国为了生存,自然也就不能也不愿意大量进口粮食(林毅夫,2004)。中国人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