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熊黑钢,陈西玫 著 页数:214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基于目前学生群体的特征,要使学生有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要积极倡导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特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传统精英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相对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已不能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更新、调整专业课程,开拓新的应用方向,重视应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采用灵活、立体的将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全新培养模式,已逐渐成为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除了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外,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及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的解决能力的需求已处于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够适应国家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应用性和多样化的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激增的需求激发了各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是动手能力强。北京联合大学的校训——“学以致用”,正是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野外实习实践性、创新性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和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等学校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专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培养研究自然地理学的学生为目的的专业。这些专业不但开设自然地理学课程,而且开设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如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等,甚至有普通地质学。第二类则只是把自然地理学课程作为一门辅助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不开设各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这类专业包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地质勘察、水利、建筑、道路工程、气象、环境科学、旅游开发管理以及农林牧等专业。
内容概要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方法与实践能力》共9章,分为上、中、下三篇: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研究理论基础、应用能力及技能培养、实习基地。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践性。通过对野外自然地理五大要素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的训练,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全面培养学生的调研技能和实践能力。特别强调应用能力培养,以适应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断提高的要求。注重突出野外实习特色,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系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科学理论,又能更好地掌握野外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方法与实践能力》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教材,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科研、教学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研究理论基础第1章 地域分异规律及过程1.1 纬度地带性分异1.2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1.3 垂直地带性分异1.4 其他类型的地域分异1.5 地理过程1.6 全球环境演变第2章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特征2.1 气候与大气环流2.2 水文2.3 土壤2.4 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2.5 各类外力作用及其地貌2.6 人类活动中篇 应用能力及技能培养第3章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本方法3.1 实地观察法3.2 实地勘测法3.3 访谈调查法3.4 抽样调查法3.5 问卷调查法3.6 地图法3.7 野外定点观测法3.8 剖面图法3.9 遥感图像法3.10 “3S”方法3.11 比较法3.12 因果法3.13 素描与摄影法3.14 资料检索法及其技能3.15 资料分析与处理技能第4章 自然地理学野外能力培养4.1 野外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任务4.2 实践应用领域4.3 野外实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4.4 学科能力培养4.5 学科技能培养4.6 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第5章 自然地理要素野外观测5.1 野外地貌调查与分析5.2 野外气象要素观测5.3 水文要素野外观测5.4 野外土壤剖面观察5.5 野外植物调查5.6 自然景观带调查下篇 实习基地第6章 烟台周边区域实习基地6.1 实习基地概况6.2 主要观测点与观测内容6.3 实习内容、路线观测与操作6.4 实习总结与讨论第7章 西安周边区域实习基地7.1 实习基地概况7.2 主要观测区观测点选择与观测内容7.3 实习内容、路线观测与操作7.4 实习总结与讨论第8章 北京周边区域实习基地8.1 实习基地概况8.2 主要观测点与观测内容8.3 实习内容、路线与操作8.4 实习总结与讨论第9章 新疆实习基地9.1 实习基地概况9.2 主要观测内容9.3 实习内容、路线观测9.4 实习总结与讨论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本章主要对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进行阐述。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发展变化规律。 同时,强调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景观。它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即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这样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景观的各个组成成分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可以根据特定地域景观构成的各个组分的复杂关系,从一个组分或要素的特征推导出其他成分或要素的特征,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主要的几种分异规律是:由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纬度地带性;由海陆间水分交换强度不同引起的从海岸向大陆中心发生变化的干湿度地带性;由大地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随山地海拔不同呈现的水热条件差异而产生的垂直带性;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地下水埋深不同等引起的地方性分异以及小尺度分异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