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求真集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林向  页数:430  

前言

四川大学林向先生的学术文集《童心求真集》就要出版了,这当然是历史、考古学界以及关注四川历史文化的人们都极为欢迎的。林先生是我多年老友,蒙他不弃,在论文集付排同时,即将底稿悉数复印寄示。这些广受称道的文章,大部分我以往曾经读过,但结集在一起再次通读,对林先生丰富多彩的学术成就便有更多更深的认识。这是该书读者都能直接体会的,用不着我在这里多说。我想谈的,只是几点粗略感想,希望对大家多少有些帮助。请让我从林向先生本书的标题说起。据我所知,他原来只想直截了当地题作《林向考古文物选集》的,临到付印时才换为《童心求真集》。得到这个信息,我不禁暗暗喝彩,因为“童心求真”这四个字,用在林向先生身上确是再恰当没有了。长期以来,我对他处世治学的印象,正适合以这四个字来形容。提到“童心”,使我联想起明代李贽《焚书》中的名文《童心说》。李卓吾痛斥世俗的虚伪,云:“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要反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必须以率真处世,这应该有合于林先生命题的主旨。“求真”对于治学而言,可以说就是科学精神。要知道任何科学的建树,无不出于“求真”两字,一部科学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考古文物的研究也是科学,没有“求真”的愿心和毅力,不能打破成见,作出创新。林先生本书近五十篇论著显示给我们的他的前进道路,不就是这样的么?林向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全力投入巴蜀历史文化的探索研究,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人还会记得,在林先生开始他的学术生涯的时候,学术界一种传统成见还没有完全消除,即以为巴蜀古属蛮荒,与中原文明隔绝,没有上古文化可考。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之类文献,仅系神话杜撰,全无意义。这种观点当然会阻碍巴蜀文化的探究,甚至在重要遗存发现之后,还不敢确认其时代的古远和性质的重要。巴蜀历史文化研究的蹊径,是古史学界、考古学界许多位学者,以现代“五丁”的气魄开辟出来的。以我个人有机会觌面请教的为例,如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郑德坤以及沈仲常、王家桔、于豪亮、童恩正、李绍明等先生,他们形成了巴蜀古史文化研究的学脉,林向先生也正于其问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内容概要

本书选辑了林向先生从事考古文物工作50年来的学术论著42篇,分为田野考古报告、考古文物论丛、巴蜀文化研究、地震考古探索、师友人物随笔五部分。分别论述了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从大溪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到巴蜀文化的新发现;着重探讨了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的来龙去脉;巴蜀文化区内树、龙、鸟、虎、羊崇拜的文化内涵;西南地区富有特色的葬俗:石棺葬、大石墓、船棺葬和崖葬的历史信息;对地震考古的探索性研究;从侧面记述了西南考古界的重要学术人物:徐中舒、冯汉骥、邓少琴、童恩正等。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地震学等学科研究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林向,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59年,大学历史学本科毕业,196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研究生毕业。1965~1991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1年起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直至1996年离休。考古学教授,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工作和巴蜀考古及考古学应用研究。讲授过中国夏商周考古学、西南考古学、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等课程。参加或主持过的主要田野考古工作有:长江三峡库区调查、四川历史地震调查、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调查与发掘、川东及川南崖葬调查与发掘、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西昌东坪遗址发掘等。曾出版《四川名塔》、《巴蜀文化新探》、《巴蜀考古论集》等著作,刊出论文百余篇。曾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曾应邀赴瑞士伯尔尼国立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故宫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处作学术演讲。

书籍目录

创新与求真——《童心求真集》序多维视野中的巴蜀考古——写给《童心求真集》的话(一)田野考古报告 四川理县汶川县考古调查简报 成都附近古窑址调查记略 1975年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考古调查记略 成都地区历史地震的考古调查报告 川东峡江地区的崖葬——巴蜀境内猿、蜒民族葬俗调查研究 蒲江龙拖湾北朝题名碑、石刻造像考察初记 天彭文物考察散记 四川西昌东坪汉代冶铸遗址的发掘 1964年成都附近四县考古调查追记(二)考古文物论丛 大石墓的族属问题——巴蜀西南徼外的邛人墓葬 四川唐宋塔初探 大溪文化与巫山大溪遗址 《羌戈大战》的历史分析——兼论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 羌族的“创世纪”神话——木姐珠与冉必娃 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出土的战国秦汉青铜树 三峡考古琐记 金沙江:中国西部龙——金沙江文化与巴蜀文化区 “南方丝绸之路”上发现的“立杆测影”文物 “羊首龙”与“禹兴于西羌” 我国西南地区出土的汉魏青铜树——“柱铢”(三)巴蜀文化研究 周原卜辞中的“蜀”——兼论“早期蜀文化”及相关问题 蜀酒探原——巴蜀的“萨满式文化”研究 羊子山建筑遗址新考——古蜀文明的祭坛 殷墟卜辞中的“蜀”——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 羊子山一七二号墓新考——古蜀文明的祭司墓 蜀盾新考——古蜀文明的祭仪干舞 古蜀文化区导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巴蜀酒文化比较研究——考古、典籍与民族调查的结合 古蜀牙璋新论——古蜀文明与中华牙璋 蜀与夏——从考古新发现看蜀与夏的关系 三星堆假面考——三星堆青铜艺术的人物造型研究 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 “巴蜀文化”辨证(四)地震考古探索 邛海地陷辨 1850年宁南西昌地震考 大渡河急转弯的历史考察 四川凉山地区的地震考古研究 地震考古的硕果(五)师友人物随笔 徐中舒教授的考古学与巴蜀文化研究 西南考古学的奠基人——冯汉骥教授 邓少琴教授巴蜀古史研究的硕果永存 刻苦勤奋勇于探索——记童恩正教授治学道路上的几个特点附录 林向田野考古三十年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此塔沿中间的窗洞垂直剖裂成四片,是典型的八度震害。但要考虑下列因素:①地基不好。表层黄壤,地表下1.5~3米处,即为含水丰富的沙砾层;②整体性差。由于不能攀登没有塔心蹬道,高34米的空方柱体,仅有三个用叠涩砖砌的楼层,缺乏横向拉力;③工程质量差。采用了大量汉、唐时留下的旧砖,规格不一,新旧质量不一,砌不对缝,用黄泥浆黏合,未加石灰,也没有其他宋塔都采用的扁铁强筋。故地震烈度推断意见:以七度为宜。(2)正觉寺塔,县北20公里白塔坝。北宋天圣中(1023-1031年)建。13级密檐方砖塔,高约30米、底边8.2米。调查时见到塔身中部破裂,第二层塔室坍塌。塔顶掉头,东南角顶部一直坍塌到第三层。调查发现此塔的建筑工程质量甚好:有专制的塔砖、白灰泥浆黏合、墙体内还用宽4厘米、厚1厘米的扁铁条作强筋加固。但在清末咸、同年问底层曾遭火灾,近来来此掏砖的人不少,破坏在加深。不过中部破裂,顶部坍塌并非人力所致,地震烈度推断意见:七度强。(3)镇国寺塔,县西15公里,关口镇西南坡上。北宋至和元年至嘉五年(1054~1060年)建。13级密檐式方砖塔。高34米、底边6.5米。上部北倾,从第五级起至第八级歪斜相差半个窗洞(约20厘米)。顶部南、北壁有宽1厘米的裂缝向下延伸。此塔的建筑工程质量甚好,做法与正觉寺塔相同。地震烈度推断意见:七度。(4)无名塔,在县西南的庆兴公社塔子山上,原属崇宁县地。宋建,后世培修。密檐式方砖塔,原级数不详,现残存下部三级,底边宽3.2米。在塔身下部1/3处折断,南北向中间破裂。因为此塔孤立在塔子山顶,相对高差约120米,所以加大了地震波动的振幅,加重破坏。地震烈度推断意见:七度强。(5)龙居寺,县西南庆兴公社的敬老院,原属崇宁县地。大殿系清代吴世瑶洪化年间(1678-1681年)修建。南向。当心间内柱西倾5。,穿插枋拔榫5一10厘米。二殿系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修建。西列内柱在柱础上向西移动10~15厘米,梁架瓜柱倾倒,地震烈度在七度强。[按]彭县的地震记载下来的不多,自宋至清代前期仅五次,记载有破坏的只有1786年磨西面地震的影响。今经调查的六项古建都有震害,尤其是四座宋塔都受到严重的损害,由龙兴寺塔测知,在清初以前还有一次(或多次)破坏性地震影响,其确切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1786年磨西面地震在彭县造成的破坏,地震烈度可以达到七度以上,这是提出来的新问题。3.灌县(今都江堰市)(1)灵岩山建筑群,灵岩山在灌县北五公里,相对高度约700米,离二王庙后山断裂出露点的水平距离不会超过2000米。这里共有甲、乙、丙三组坐北朝南的建筑。

后记

《童心求真集》原名只是《林向考古文物选集》,选录我从事考古文物工作50年(1958~2009年)以来分散刊布的拙文,以备查检,后来加上“童心求真”时也没有考虑更多,只想表达一种自己的价值追求。世界是多元的,人各有志,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我快80岁了,平生自诩以“童心不泯”当做行事、治学的座右铭,起点不高,追求更不高。史书上对“童心”贬褒不一,如《左传》里说童心之人不可为政;李卓吾《童心说》则以为“童心者,真心也”,用以批判假道学。而我的“童心”庶几与宋代陆游诗说的“老翁七十犹童心”、“虽惭童心在,终胜尘事缚”的语境相类似。不过,我心仪的伟大诗人陆放翁晚年病隐山阴,颇为落寞,以“童心在”自嘲;而我有所不同,65岁离休以后虽然条件变化了,还缠着尘事到处调研笔耕不断,文集所收的大部分拙文出于离休后所作。所以“童心”于我并非全是自嘲,而是一种追求,追求在滚滚尘事中永葆一片“纯真无邪”的“赤子之心”,留住一片“心灵的绿洲”;直白地讲是追求一种不背包袱的、不加掩饰的对是非曲直的一种自然表达方式。这当然不一定全能行,而心向往之,故常有元代黄潘的诗意“翩然一叶舞中流,嗟汝童心得无惧”的感觉,这是否和“无知者无畏”有关呢?我总认为治学与人生一样,少加点框框、少背点包袱,才能少点畏惧,一切从零开始,才敢去闯空缺说真话,这终究是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自由探索的目的在于“承前启后”、“广求其真”。元代耶律楚材的诗句“综名必核实,求儒务求真”,相传是晋代的紫微夫人有诗云“求真得良友,不去复何求”,正合吾意。梁启超先生有言“学术乃社会之公器”,岂敢隐埋,所以我才敢于把文集取名《童心求真集》,才敢于把这些不成熟的青涩果子,不加掩饰地奉献给读者,以博取前贤后彦良友们的切磋和教正。《战国策》说:“归真返璞,则终生不辱”,求真而示人以璞,但为求得良友们的磋琢,何惧之有。1959年我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师从冯汉骥教授治考古学,从本科到研究生七年求学时光,1962年毕业后留校执教直至1996年离休,50年一直受着“川大史学”传统的熏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编辑出版的《川大史学》的“序”中总结“川大史学”传统有四个特色:第一,“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是这一学派的突出特点之一”;第二,“在此前蜀地学者乡邦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巴蜀史研究迅速完成了向现代史学的转化,明确的区域研究意识成为川大史学的一大特点”;第三,“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人类学、考古学和地方史,都共同指向对地理的关注并形成川大史学研究的一个传统”;第四,作为川大史学的另一源头“华(西协合)大(学)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注重机构建设和'集众研究'”。

编辑推荐

《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选集》:田野考古报告,考古文物论丛,巴蜀文化研究地震考古探索,师友人物随笔。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童心求真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