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朱再清 页数:204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其经济管理问题错综复杂。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肩负着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规律并寻求解决方略的责任和使命,在众多的学科中具有相对独立而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挂靠在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长期以来,学科点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世纪以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项,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励35项,丰富了我国农业经济理论,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学科点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集中围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贸易与营销”、“土地资源与经济”和“农业产业与农村发展”等研究领域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将农业经济理论与农民、农业和农村实际紧密联系,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依托挂靠在经济管理学院和土地管理学院的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国家现代农业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
内容概要
本书在国际竞争力等理论框架下,在对世界及中国肉类生产与贸易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多指标的测算及国际比较;首创性地运用贸易表现指数法(TPI)对中国在世界肉类贸易中的地位进行了测算排序;对中国肉类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和目标市场空间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测算了出口品种结构、市场结构及竞争力水平对肉类出口额增长的影响;对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以日本为例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肉类的出口进行实证分析;以猪肉为例对我国肉类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成因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探讨了提升我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本书可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农业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总序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2章 基础理论及分析指标 2.1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2.3 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第3章 世界及中国肉类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3.1 世界肉类生产发展概况 3.2 世界肉类贸易格局 3.3 中国肉类生产与贸易发展概况 3.4 中国肉类生产与贸易的国际地位 第4章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测算 4.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分析 4.2 贸易专业化系数测算分析 4.3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测算分析 4.4 净出口指数测算结果及分析 4.5 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第5章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5.1 比较对象的确定 5.2 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5.3 贸易竞争系数的国际比较 5.4 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第6章 中国肉类产品的贸易表现评价——TPI评价 6.1 比较对象的选择 6.2 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6.3 TPI指标计算结果分析 第7章 中国肉类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7.1 出口贸易结构的概念 7.2 出口结构评价指标 7.3 中国肉类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7.4 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空间结构分析 7.5 中国肉类对主要目标市场出口的商品结构分析 第8章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出口结构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评价 8.1 CMS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分析类型 8.2 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竞争力与市场结构 8.3 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竞争力与品种结构 8.4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出口结构综合模型分析 8.5 中国对日本出口变动的CMS模型测算及分析 8.6 中国肉类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 第9章 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9.1 中国肉类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9.2 影响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因素 9.3 影响我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 第10章 中国肉类市场价格波动及成因分析——以猪肉为例 10.1 中国猪肉价格周期及波动趋势 10.2 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形成机理 10.3 基于岭回归的猪肉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10.4 猪肉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11章 提升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及稳定价格的对策 11.1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11.2 提升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1.3 稳定猪肉市场价格的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章节摘录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比较优势理论。然而早期有关国际竞争力的思想并没有明确提出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大量使用比较优势的指标来衡量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可以认为这些研究者是将比较优势等同于竞争优势来看待的。 美国是较早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日本制造业崛起给美国带来竞争压力,美国政府开始从国家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问题。1978年,美国技术评价局开始研究美国的竞争力;198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该委员会由30名专家组成并专门研究美国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此后,美国国内其他的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也纷纷组织有关竞争力的研究,如美国工程研究院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分别进行了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和“美国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之评价”的研究。 真正提出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也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发表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对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原则、评估方法和指标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evelop-ment,IMD则着眼于国家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从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出发,建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1990年以来,IMD和WEF作为国际竞争力的权威研究机构,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关于竞争力的研究报告》,发布各年的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报告。1995年,该报告首次展示了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中国也于当年被正式纳入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IMD和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8个方面的内容。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