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临床精要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钟嘉熙,张朝曦 主编  页数:364  

前言

  温病学是几千年来人们在防治疾病中积累的经验结晶,既传承了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理论,又发展和填补了中医防治热性病方面的许多空白,在历代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中医界用温病学理论指导防治“瘟疫”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等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利用温病学理论防治SARS做出了很大贡献,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近年来,我们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及其他科各种疾病的热性病证收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中医临床工作者亦有许多类似经验,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温病学理论在临床各科的运用。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我们根据不同级别医师需求,编写了《温病学》初、中、高三级丛书。  各书内容主要为:  初级:《温病学临床精要》,主要分为四篇。第一篇以表解式方法简明扼要介绍温病学内容,让临床医师可以尽快复习温病学理论,同时亦可作为在校学生学习温病学的参考。第二篇选择温病学原著精要(本科必读条文释解),并附临证病案以启发临床医师如何运用温病学理论方法,此为临床医师经典温病学考核之精要。第三篇主要介绍温病基本方剂运用体会。第四篇为案例精华(古今案例精选及注),可以帮助临床医师用好温病学知识,领会其临床运用。这些内容凝聚了历代医家及作者的临床经验,可供临床医师参考,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师生教学使用,是初级医师学习提高温病学经典知识及其临床运用的最好选择。  中级:《温病学临床运用》,主要分为三篇。上篇为温病学重要原著释解,并以临证病案形式释解温病学经典原著必读条文并启发临床运用思维;配合选择温病重要原著赏析,突出温病学经典理论方法,为中医临床中级医师经典温病学学习提高之精要。中篇介绍常见温病病种如四时温病、温毒、温疫理法方药临床应用及名家经验介绍,既可帮助临床医师重新复习温病学理论及运用方法,同时亦可作为在校学生提高学习温病学的参考。

内容概要

本书是“重读中医经典丛书”温病学部分的初级篇。本书旨在以比较概要的方式阐述温病学的基础理论、辨证体系、重要的古代著作原文、基本方剂运用及精选案例。本书主要分为四篇,第一篇以表解式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温病学内容;第二篇精选了《温热论》、《湿热病篇》及《温病条辨》中的条文;第三篇为温病基本方剂的运用;第四篇为古今案例精选。编写时以高等中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作为基础,融汇了古代医家思想精髓、近现代的研究运用成果以及著者的临床经验,力求以有限的篇幅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本书可供初入临床的中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书籍目录

总前言前言第一篇 温病学精要(表解式) 绪论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第一节 温病的特点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二节 三焦辨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  第二节 辨斑疹  第三节 辨舌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第六章 温热类温病  第一节 风温  第二节 春温  第三节 暑温  第四节 秋燥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第七章 湿热类温病  第一节 湿温  第二节 暑湿  第三节 伏暑  第四节 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第八章 温毒类温病  第一节 大头瘟  第二节 烂喉痧  第三节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第九章 温疫类温病  第一节 湿热疫  第二节 暑燥疫  第三节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第二篇 温病学原著精要(本科必读条文释解) 第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  第一节 叶天士《温热论》简介  第二节 必读条文释解 第二章 薛生白《湿热病篇》  第一节 薛生白《湿热病篇》简介  第二节 必读条文释解 第三章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读  第一节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第二节 必读条文释解第三篇 温病基本方剂运用体会第四篇 案例精华(古今案例精选及注)

章节摘录

  案例十二中,患者头痛身热,自汗恶风,咳嗽喉痛,脉浮而数,右寸独大,舌边尖红,苔薄白滑,为风热袭于肺卫;面部颈项见细点,色红带紫,为风热内陷营分,窜于血络所致。因此,治疗要辛凉开达,治疗中主以薄荷、牛蒡子、蝉蜕、僵蚕疏风透邪,银花、连翘、大青叶清宣血热以解毒凉营透疹,佐以白茅根、青箬增强泻热之功;鲜荷钱轻清透热。整个治疗体现了叶氏所言邪从风热陷入营血,即需凉解营热,又需透邪外达的治疗指导思想。  2)从湿热陷入者:宜清营(血)化湿,将水牛角、银花露参入凉血(营)清热方中,水牛角能凉解营血分之邪热,银花露芳香化湿,透邪外达。  案例十三中,患者初起乃湿热为患,因误用大剂苦寒清解,过服滋腻,致邪气深入营分,出现高热不退,神志不清,舌质红绛,此乃叶氏所谓邪由湿热陷入者。病势重,须宜小心,该案以开闭芳香宣解为治疗大法取效。叶氏列举用犀角、银花露之属,实针对以热为主的湿热内陷更为合适,本案以湿为主,故以石菖蒲、郁金及其他芳化之品透邪开窍。  3)营分火毒壅盛的治疗:营分火毒壅盛而内结者,则见烦躁,大便不通,凉血清热方中加入金汁或人中黄以清火解毒,迨至火毒败泻,则壅结通解,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而疏畅,而邪从斑解。金汁过于寒凉,对于阳气不足的老年患者或素体阳虚的患者不宜,可代之以寒凉之性稍逊的人中黄。  案例十四为邪陷入胃,化火劫津,致热蒸发斑之证。该患者身蒸蒸发热而不恶寒,大渴饮冷,头额汗多,溺赤如血,便闭三日,舌干绛,根苔黑,唇焦,前板齿燥,脉来右洪数,左弦数,为一派阳明热邪炽盛之候;烦躁气闭,甚则神昏谵语,为热邪上蒸心包;头面胸背四肢发斑如锦纹,色尚红活,为热邪内迫血分之象。故从整个治疗思路分析,其从一诊至四诊,重在清阳明之热,凉血化斑,处方融白虎汤合凉血解毒化斑之意。该案治疗虽未用叶氏所提之金汁、人中黄,但治疗充分体现了原文第9条的治疗思路,即邪入营血,无论是烦躁、神昏、大便不通等,热毒内壅是根本,治疗关键在于清解热毒,犀角、大青叶、玄参、竹叶等均可根据病情选用。正是由于营血分热毒得到清解,斑疹才得以消退,也就能深人体会到叶氏所谓“急急透斑为要”的内在涵义在于清解热毒,而非辛温透斑。  2.原文第10条论述斑出热不解的证治  1)斑出热不解的机制:病发斑多为阳明热毒内陷营血所致。斑出则邪热外透,而邪热渐解。若斑出而邪热不解者,为胃津消灼,水不济火所致。  2)斑出热不解的治疗:由于胃津消灼,水不制火,故当主以甘寒以生津清热,即王孟英所说:“以清未尽之热,而救已亡之液。”病情重的可用玉女煎加减;轻者用梨皮、蔗浆之类即可。肾水素亏,邪热易于乘虚传人下焦,其治疗非单纯甘寒可奏效,可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兼滋肾阴,以杜绝邪热深入,这就是叶天士说:“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案例十四中,患者热毒炽盛是根本,故从一诊至三诊,治疗重在清解热毒,使热退斑消。到第四诊时,斑虽退,热势有所减,但仍在未退,同时,考虑热毒化火伤津,调理治疗思路,增人养阴之法,生津清化;到五诊以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以养阴生津为主的治疗上来,该患者经调理而愈。由这一临床治案亦可看出,叶氏受吴又可思想影响提出的斑出热解,在临床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热人营血,无论发热,还是斑疹,都反映了热邪炽盛,热是因,斑疹是果,均为病情严重的表现,医者需要小心提高警惕。斑出热不解不仅仅责之胃阴亡或肾水枯竭,其营血分热毒炽盛这一重要因素不可忽略,临床要根据患者的实际证候辨证用药,不可拘于一家之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病学临床精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