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世东 等 著 页数:380
前言
本书是中国生态状况系列报告的第四部,系统研究我国陆地六大生态系统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演变规律,并提出保护治理对策。我国是世界上生态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生态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史以来,旱灾、涝灾、沙暴灾害、虫类灾害、饥荒灾等都呈明显增长趋势,且都与生态恶化相联系。我国水土流失、植被毁坏、土地沙化等面积之大、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事件数量趋多,强度趋大。大暴雨、冰雹等“天灾”事件也警示我们,生态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障碍。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演化的趋势已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历史规律,正确认识生态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指导我国当前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对切实制订科学的治理目标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研究我国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化的历史规律、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上,探讨当前的生态治理问题,对现实应用和长远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自身的演变规律,也有人为影响的痕迹。纵观历史,生态演变既是一个自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甚至是社会政治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一些生态灾难的发生以及一些成功的生态系统恢复案例进行梳理,使人们在进行类似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考,给工程建设等活动提供参考依据。除概论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9个方面:森林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草原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荒漠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农田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城市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六大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系统研究,水土流失60年演变规律、生物多样性60年演变规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60年来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加强我国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
内容概要
《新中国生态演变60年》是中国生态状况系列报告的第四部,系统地总结了我国陆地六大生态系统在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演变规律,并提出对策-《新中国生态演变60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9个方面,森林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草原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荒漠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农田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城市生态系统60年演变规律六大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系统研究,水土流失60年演变规律、生物多样性60年演变规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60年来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加强我国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 《新中国生态演变60年》可供生态、环境、林学、农学和地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生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供关注生态、关注新中国成立60年的各界人士参考。
作者简介
李世东,男,1966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中南林学院硕土,北京林业大学博土,中国科学院博土后。先后从事生态旅游、森林培育、退耕还林、林业战略、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现任国家林业局办公厅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理事,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及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先后主持,参加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的10多项重大课题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新中国生态演变概论1.1 新中国生态演变研究背景1.2 生态演变国内外研究进展1.3 新中国生态演变研究内容1.4 新中国生态演变研究方法第2章 森林生态系统演变60年2.1 全国森林牛态状况调杏概况2.2 1949-1973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3 1973-1976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4 1977-1981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5 1984-1988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6 1989-1993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7 1994-1998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8 1999-2003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9 2004-2008年全国森林生态状况2.1 0小结与建议第3章 湿地生态系统演变60年3.1 湿地生态状况调查概况3.2 1949-1978年湿地生态状况3.3 20世纪90年代初湿地生态状况3.4 1995-2003年湿地生态状况3.5 2004-2008年湿地生态状况3.6 小结与建议第4章草原生态系统演变60年4.1 草原生态状况凋查概况4.2 1949-1978年草原生态状况4.3 20世纪80年代草原生态状况4.4 2000年草原生态状况4.5 2008年草原生态状况4.6 小结与建议第5章 荒漠生态系统演变60年5.1 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调查概况5.2 20世纪g0年代以前的荒漠化状况5.3 1994-1996年的荒漠化状况5.4 1999年的荒漠化状况5.5 2004年的荒漠化状况5.6 小结与建议第6章 农田生态系统演变60年6.1 农田生态状况凋查概况6.2 20世纪50年代农田生态状况6.3 20世纪60-70年代农田生态状况6.4 20世纪80-90年代农田生态状况6.5 2000年以来农田生态状况6.6 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灾害6.7 小结与建议第7章 城市生态系统演变60年7.1 城市生态状况调查概况7.2 我国城市发展概况7.3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生态状况7.4 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生态状况7.5 2000年前后的城市生态状况7.6 2008年前后的城市生态状况7.7 小结与建议第8章 水土流失演变60年8.1 全国水土流失调查概况8.2 20世纪50年代水土流失状况8.3 20世纪80年代水土流失状况8.4 2000年水土流失状况8.5 2005-2008年水土流失状况8.6 小结与建议第9章 生物多样性演变60年9.1 生物多样性调查概况9.2 1949-1978年生物多样性状况9.4 1996-2003年生物多样性状况9.5 2004、2008年生物多样性状况9.6 小结与建议第10章 结论与建议10.1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60年来演变的基本规律10.2 加强我国生态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原始绿色文明)、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和工业文明(灰色文明)3个文明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绿色文明)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危及人类生存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近10余年来,生态变迁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大至全球变暖,小到局部地区生态变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从生态背景出发重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已成为国际生态历史学发展的潮流与方向。生态与生态环境史研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革新、交流、学科整合的产物。在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气候学等领域,数十年来几代人已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基础。有学者认为,人类活动在生态变迁中的作用过于猛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20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将使气候继续变暖。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在世界各国产生。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明观。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摆脱困境的出路就是尽快结束工业冲突阶段,与自然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由原始文明的自然合一、农业文明的古朴和谐、工业文明的激烈冲突到生态文明的自觉和谐的飞跃。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在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我国又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共识已经确立和形成,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