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朱光辉 页数:118
前言
中医学的寒温之争时间久矣!它印证了新事物产生、发展的曲折历程,在争论中产生,在争论中形成,在争论中发展,《伤寒论》与温病学之间的“寒温之争”就是这样。其实二者都是中医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形成的产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时代的局限,前者详寒略温,由东汉到唐宋都是遵仲景说,而《温病学》是在充分汲取和借鉴《伤寒论》的基础上补其“略温”之不足,极大地完善了外感热病学内容,是对《伤寒论》的完善和发展。从金元四大家突破仲景成规,倡火热,主用寒凉。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开始从《伤寒论》中分化出来独立发展,再到清代温病四大家叶、吴、薛、王等温病著作的相继问世,创立了理法方药具备的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温病学才从《伤寒论》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自成体系,但它与《伤寒论》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脉相承的,二者一寒一热,一横一纵,相得益彰,形成了内容完整的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体系。学科的发展就是这样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寒温之争可以休矣,遗憾的是中医学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外感热病学专著问世,这不仅不能满足学习和临床实际的需要,而且影响和制约着中医学的发展。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中医学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做好传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汲取人类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之不断创新与发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这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愿意为此作绵薄努力。
内容概要
《实用伤寒温病学》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医外感热病学内容与诊治的临床专著,作者以中医八纲辨证为统领,将《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外感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热经纬》、《温疫论》等温病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伤寒学与温病学于一体、内容完整统一、结构紧密新颖的有机整体。 全书以表里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将外感热病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临床证候分列在邪气在表、邪在半表半里、邪气在里的寒热虚实证治之中,每一方证列有原文与注释、方证小结、临床应用、现代药理研究等,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整个外感热病的内容与辨证论治,较好地实现了寒温的有机统一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全书内容丰富.执简御繁,纲举目张,系统性、条理性、实用性强,对于系统学习、掌握《伤寒论》与《温病学》理论及其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广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学习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自序前言第一章 邪气在表证治概述1.表证的概念2.表证的范围第一节 表寒实证与表寒虚证治一、表寒实证——太阳伤寒证治1.麻黄汤证2.麻黄汤加减证3.麻黄汤禁忌证二、表寒虚证——太阳中风证治1.桂枝汤证2.桂枝汤加减证(桂枝汤兼证)3.桂枝汤禁忌证三、太阳表寒轻证治1.表郁邪微(未经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表郁邪微(已经汗法)——桂枝二麻黄一汤证3.表郁邪微、阳郁化热——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四、太阳病误治变证治(一)阴阳两虚证1.表里内外阴阳两虚——芍药甘草附子汤证2.心阴阳两虚——炙甘草汤证(二)心阳虚证1.心阳虚心悸——桂枝甘草汤证2.心阳虚烦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心阳虚惊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心阳虚欲发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5.心阳虚已发奔豚——桂枝加桂汤证(三)脾胃阳虚证1.脾虚水停——苓桂术甘汤证2.胃虚水停——茯苓甘草汤证3.脾虚心悸腹痛——小建中汤证-4.脾虚气滞腹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5.脾阳虚兼表证——桂枝人参汤证(四)肾阳虚证1.肾阳虚烦躁——干姜附子汤证2.肾阳虚厥逆烦躁——茯苓四逆汤证3.肾阳虚下利身痛——四逆汤证(五)其他变证1.邪热迫肺——麻杏石甘汤证2.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五、太阳腑证治1.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六、太阳病类证治(一)阳虚风寒湿痹证1.风湿留着肌肉一一一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留着关节甘草附子汤证(二)水气停聚证1.水停胸胁一一十枣汤证2.水蓄下焦——牡蛎泽泻散证第二节 表热实证与表热虚证治一、表热实证治(一)温热邪气在表证治1.银翘散证2.桑菊饮证3.温热燥邪袭肺——桑杏汤证(二)湿(热)邪气在表证治1.湿邪困表——藿香正气散证2.暑热内蕴,寒湿困表新加香蕾饮证3.湿热犯表,邪遏卫气一藿朴夏苓汤证二、表热虚证治1.阴虚表热——银翘汤、加减葳蕤汤证2.血虚表热——七味葱白汤证第二章 邪在半表半里证治1.半表半里证的概念2.半表半里证的范围第一节 少阳病的辨证论治一、邪陷少阳,正邪相争——小柴胡汤证治(一)小柴胡汤证(二)小柴胡汤加减证1.兼太阳病——柴胡桂枝汤证2.兼阳明腑实——大柴胡汤证3.兼胃虚阳明燥结——柴胡加芒硝汤证4.兼太阴脾寒津伤——柴胡桂枝干姜汤证5.兼厥阴烦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6.兼厥阴气厥——四逆散证(三)小柴胡汤禁忌证二、热入血室证治三、热郁少阳胆腑证治第二节 湿热邪伏膜原证治一、湿偏重——达原饮证治二、热偏重——蒿芩清胆汤证治第三章 邪气在里证治概述1.里证的概念2.里证的范围第一节 里寒虚实证治一、里寒实证治1.上焦寒实证治2.中焦寒实证治3.下焦寒实证——寒水互结膀胱证治二、里寒虚证治(一)上焦虚寒证治1.桂枝甘草汤证2.炙甘草汤证3.胸痹——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证(二)中焦虚寒证治1.太阴虚寒——理中汤证2.阳明虚寒——吴茱萸汤证(三)下焦虚寒证治1.少阴虚寒证治2.厥阴虚寒证治3.厥阴寒热错杂证治附《伤寒论》中的厥与下利第二节 里热虚实证治一、里热实证治(一)温热实证治1.气分温热证治附阳明三急下和三不可下证2.营分温热证治3.血分温热证治(二)湿热证治1.上焦湿热证治2.中焦湿热证治3.下焦湿热证治二、里热虚证治(一)上焦虚热证治1.心气阴两虚——生脉散证2.肺胃阴虚——沙参麦冬饮证(二)中焦虚热证治1.气阴两虚——白虎加人参汤证2.胃阴亏虚——益胃汤证3.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证4.阴虚热结便秘——增液汤,增液承气汤证5.热结便秘、气阴两虚——新加黄龙汤证(三)下焦虚热证治1..肾阴不足,阴虚阳亢——加减复脉汤证2.厥阴风动——二、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汤证3.阴虚火旺,心肾失交——黄连阿胶汤证4.厥阴阴虚内热——青蒿鳖甲汤证5.少阴合病阳明——少阴三急下证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以上九条原文论述了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证候,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范围。从条文来看太阳伤寒既有恶风,又有恶寒,二者都是一种怕冷的自觉症状,恶风是见风则怕冷,不见风则不怕冷;恶寒是不见风亦怕冷,见风则更甚,它们只有程度上的轻重不同,而无严格的划分界限。无汗,脉浮紧才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主证和主脉,无汗既表明寒邪闭塞毛孔,卫阳被遏不能宣达,荣阴郁滞,也表明卫气尚能固表;脉紧既表明寒邪收引筋脉,也表明卫气抗邪有力。其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腰痛都是因为寒邪收引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通所致,由于寒主收引凝涩、主痛,所以往往同时伴有全身骨节疼痛,又由于太阳主皮肤,统卫气,而肺合皮毛,主气属卫,故肺与表证密切相关,寒伤太阳之表,毛孔闭塞,太阳失开往往导致肺气失宣,而常可见到气喘、呼吸不利等症。条文第235条、第36条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表寒兼阳明里热证,但病机重心在太阳表寒未解,治用麻黄汤解表散寒,故将此证列入本证治中一并讨论。
编辑推荐
《实用伤寒温病学》将《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外感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热经纬》、《温疫论》等温病学代表著作的相关内容和学术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集伤寒论与温病学于一体,内容完整统一,结构紧密新颖的有机整体。 《实用伤寒温病学》以表里为纲,寒热虚实为目,把外感发热性疾病表现出的各类临床证候网罗其中,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纲举目张,一目了然,条理性、系统性强。 书中还增加了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等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用性、指导性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