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钟嘉熙,张朝曦 主编 页数:187
前言
温病学是几千年来人们在防治疾病中积累的经验结晶,既传承了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理论,又发展和填补了中医防治热性病方面的许多空白,在历代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发生,给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中医界用温病学理论指导防治“瘟疫”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性感冒、麻疹、手足口病、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等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利用温病学理论防治SARS做出了很大贡献,得到世界医学界的认可。近年来,我们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及其他科各种疾病的热性病证收到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中医临床工作者亦有许多类似经验,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温病学理论在临床各科的运用。为了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我们根据不同级别医师需求,编写了《温病学》初、中、高三级丛书。各书内容主要为: 初级:《温病学临床精要》,主要分为四篇。第一篇以表解式方法简明扼要介绍温病学内容,让临床医师可以尽快复习温病学理论,同时亦可作为在校学生学习温病学的参考。第二篇选择温病学原著精要(本科必读条文释解),并附临证病案以启发临床医师如何运用温病学理论方法,此为临床医师经典温病学考核之精要。第三篇主要介绍温病基本方剂运用体会。第四篇为案例精华(古今案例精选及注),可以帮助临床医师用好温病学知识,领会其临床运用。这些内容凝聚了历代医家及作者的临床经验,可供临床医师参考,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师生教学使用,是初级医师学习提高温病学经典知识及其临床运用的最好选择。
内容概要
本书是“重读中医经典丛书”温病学部分的高级篇,本书共分以下三章:第一章介绍主要温病名家及其学术思想,让温病专业研究生和高年资医师借鉴名家的成才历程,有选择地研读温病学名著。第二章是温病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介绍学术研究(伏气学说、新感学说、温疫学说、中西汇通学说、寒温统一学说等)以及现代研究方法等(包括治法研究、方药研究、实验研究等),对高年资中医师在医疗、教学、科研中了解和掌握温病学研究的新动态,有较大的帮助。第三章介绍温病学理论和方法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发挥和运用,为临床医师提供高价值的临证参考资料。 本书可供临床高年资主治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
书籍目录
总前言前言第一章 温病名家及学术思想 一、吴又可 二、叶桂 三、吴瑭 四、薛雪 五、王士雄 六、俞根初 七、柳宝诒 八、刘奎 九、余霖 十、陈祖恭 十一、陆子贤 十二、吴贞 十三、张鹤腾 十四、何廉臣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研究 一、学术研究 二、现代研究方法第三章 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运用 一、流行性感冒 二、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三、心绞痛 四、冠心病 五、慢性胃炎 六、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七、急性乙型肝炎 八、肝硬化 九、原发性肝癌 十、慢性肾炎 十一、糖尿病 十二、风湿性疾病 十三、系统性红斑狼疮 十四、白塞病 十五、干燥综合征 十六、皮肌炎 十七、流行性腮腺炎 十八、成人麻疹 十九、脑型疟疾 二十、流行性出血热 二十一、恙虫病 二十二、登革热 二十三、伤寒与副伤寒 二十四、艾滋病 二十五、功能性低热 二十六、高热 二十七、头痛 二十八、失眠 二十九、神经衰弱 三十、脑血管病 三十一、病毒性脑炎 三十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三十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十四、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三十五、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 三十六、慢性前列腺炎 三十七、急性盆腔炎高热 三十八、儿科 三十九、外科 四十、肿瘤科
章节摘录
吴有性,字又可,号澹斋(又淡斋)。江苏省吴县人,居太湖洞庭山麓,明末清初名医,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592年,卒于1672年。吴氏所处的时代,恰逢封建社会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关外满清不时入侵,兵事频繁,战火纷飞,劳苦大众流离失所,饥荒和瘟疫频繁发生,尤其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山东、江苏、浙江瘟疫大流行,波及面广,病者众多,发病迅速,症状剧烈,病死率高,正如吴氏在《温疫论》中所说:“缓者朝发夕死,急者顷刻而亡”。瘟疫的严重流行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当时的医生对这些疾病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如在诊治时,拘守《伤寒论》章法,墨守伤寒法治温疫,以至疗效甚微。吴有性目睹当时一些瘟疫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于是,其毅然放弃对功名的追求,而“肆力于医”,刻苦钻研,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瘟疫流行病区,进行医疗实践。他深感自古医道详伤寒而略温疫,然伤寒与温疫迥然有别,当时大流行的疾病实应辨为温疫,按疫施治,果然大获良效。吴氏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大量临床实践,探求病源,对瘟疫的病因、病机、本质、传变规律、诊治方法积累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通过反复详细研究,静心穷理,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发挥,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写出了《温疫论》,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温疫病的理法方药专著。 《温疫论》在继承前人有关温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瘟疫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从而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如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温疫的病因、发病、传播、演变、症状、诊断、治疗、方药和禁忌等,在理论和证治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为温疫学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填补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空白。吴氏《温疫论》与前人外感热病观点及其他一些温病学家的观点有较大的不同,使其成为“温疫派”的领军人物,他的“温疫学说”也成为温病学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温疫论》问世后,研究温疫的医家和著作相继涌现,都或多或少的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如戴天章的《广温疫论》、余师愚《疫疹一得》、刘奎《松峰说疫》和《瘟疫论类编》、熊立品《治疫全书》、陈耕道《疫痧草》、李炳《辨疫琐言》、汪期莲《温疫汇编》、近代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等。温疫学说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后世也给予吴又可极高的评价。如刘奎:“又可先生卓识伟论,真乃冠绝今古,独辟蚕丛,诚瘟疫门中字字金针,无可訾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