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胡振鹏  页数:240  

前言

  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一种多重用途、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是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性因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无法取代的地位,使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适应、开发、利用和管理天然水资源。流域是以水系为脉络、由各种自然资源组成的完整地理单元,也是一个由若干密切关联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相对独立的景观系统。长期以来,流域管理采用工程措施和行政手段为主、单一部门对单一要素进行管理,将水量与水质、水环境和水生态分而治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繁、水生态逐步退化、水灾害频繁发生、江河水系服务功能衰减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过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模式,转变管理的理念,逐步走上流域综合管理的道路。2002年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成立了“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深入研究、总结世界各国流域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向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中国政府提交了“推进流域综合管理,重建中国生命之河”的咨询报告,提出了在中国开展流域综合管理的目标、原则、基本框架和政策建议。流域综合管理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阶段,面对鄱阳湖流域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资源利用不充分、生态环境恶化和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等问题,江西省政府在组织专家对鄱阳湖流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启动了“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山江湖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起来,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治水必须治穷脱贫”的原则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系统开发、科学管理”的要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鄱阳湖流域开展了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治理山水、恢复和重建受损害的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消除贫困和控制血吸虫病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和行动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整个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及相应理论。  《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山江湖工程为例》这本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西山江湖工程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和实施方法,总结归纳了工程实施20年来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影响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内容概要

  《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山江湖工程为例》借鉴世界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实践成果,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运用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水利工程学和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详细论述流域综合管理的内涵和管理内容、客观规律、基本原则、组织结构形式和主要运作机制,同时以江西山江湖工程作为案例进行具体说明。结合山江湖工程实践,从理论上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与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大湖区控制血吸虫病等四个专题的科学理论、内在规律、基本方法和具体措施。理论研究、数量分析和案例剖析有机结合是《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山江湖工程为例》的特色。  《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以山江湖工程为例》适合于从事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科研人员、管理工作者和大学师生阅读。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1.1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反映人与自然关系1.2 农耕时代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特点1.3 工业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1.4 可持续的洪灾风险管理1.5 莱茵河综合管理和欧盟水框架指令参考文献第2章 流域综合管理原理2.1 经济社会发展遭遇水资源瓶颈2.2 流域综合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3 流域综合管理的内涵2.4 流域综合管理的原则2.5 流域综合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参考文献第3章 流域综合管理实践——山江湖工程3.1 鄱阳湖流域自然概况3.2 鄱阳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3.3 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基本原则与规划纲要3.4 山江湖工程建设概况3.5 山江湖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3.6 山江湖工程成效参考文献第4章 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4.1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4.2 可持续水资源开发利用4.3 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色4.4 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4.5 “单退”圩堤蓄洪运用方式4.6 “单退”圩堤水土资源有效利用参考文献第5章 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和生态建设5.1 水土流失的治理5.2 小流域开发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综合规划5.3 千烟洲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5.4 小流域开发治理的公众参与及其组织形式5.5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5.6 农村合作组织合作机制的形成参考文献第6章 循环经济理论与探索6.1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6.2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学6.3 “猪-沼-果”模式的超循环结构6.4 规模种养生态农业的协同原理6.5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分析6.6 循环型社会建设参考文献第7章 防控血吸虫病的探索与创新7.1 鄱阳湖流域防控血吸虫病的历程7.2 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控制血吸虫病的试点7.3 阻断传播环节综合防控血吸虫病的试验示范7.4 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的血防策略参考文献结束语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后记

章节摘录

  1.2.2 农耕时代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用现代标准来衡量,农耕时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较为简单的水利工程来实现,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改造不利条件,从而缓解水土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不配匹的矛盾。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特定地点、局部水域,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解决一、二个防水害、兴水利问题。这“水管理”初级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1.工程规模不大。技术手段简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  由于农耕时代生产力不发达,水利工程主要以土石和竹木作为建筑材料,基本上依靠人力施工,规模不大,结构简单,技术手段简陋。农田灌溉主要来自山塘堰坝引水,这些水利设施对天然径流的调蓄能力有限;水能的利用仅仅依赖木制水冲式水车、水碓、水磨等简单水力机械;即使像黄河大堤、南北大运河这样的宏大工程,开始也是在不同河段或地区各自修建,逐步连成一体,最终才形成完整的工程体系。当时建造的水利工程往往是满足单一的要求,如防洪、灌溉或航运,适当地兼顾其他用途。因此,农耕时代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对天然径流的自然运动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也比较小。  2.顺应自然规律。以调节天然径流为主来满足人类需求  由于农耕时代物质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对天然径流进行全面控制,受“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从“事物整体着眼、调理功能着手”的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出发,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往往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基础,因势利导,采用简单的工程调节天然径流为手段,以满足防洪或兴利的需求,如都江堰渠首的“分水排沙”方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驯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理论等。这些方法与理论都闪耀着朴素的系统论、辩证法的思想光芒。  3.岁修、大修制度或改建、续建。使工程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耕时代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以土、石、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容易受到损害。因此抢修、岁修、大修几乎成了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已建的水利工程还要进行改建、扩建或续建。水利工程损坏后,人们就要研究其原因,在修整或改扩建时,适当地调整工程的位置、规模或结构。调整后的工程或措施如果能够经受自然的检验,就会得到保留、巩固或加强;如果再次遭受损坏或达不到预期目标,将进一步改变或调整结构、规模。因此,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磨合过程中,工程和自然环境逐步实现和谐相处。就方法论而言,这就是现代科学中的“试错法”;就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理而言,相当于当今提倡的“适应性管理”方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流域综合管理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