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晓西 编 页数:338
前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向全世界蔓延,不仅冲击了各国金融市场,也严重影响到世界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迅速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等经济刺激措施,各省市区也分别制定了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和措施。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已成为中央政府迫切需要解决和应对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迅速启动了应急研究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面向全国招标,共资助了8个研究课题。 一年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提出的政府决策研究要有“针对性、及时陛和可行性即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法律上允许、操作上可执行、进度上可实现和政治上能为有关各方所接受”的要求,应急研究项目8个课题组共组织了10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分别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规模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测算,中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效应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机制、趋势及应对策略,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规模投资计划潜在效益分析方法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机制及对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也对本期应急研究项目加强组织、协调工作,统一规划,分工合作,通过中期报告会和结题报告会等形式,先后邀请10多位专家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课题组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以形成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应急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向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提出政策研究报告46份,得到领导同志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批示,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取得明显政策效果。此外还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4篇。 与此同时,各课题组还根据管理学部在政府决策研究上“探讨理论基础、评介国外经验、完善总体框架、分析实施难点”以及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的要求,形成了各自具有理论创新价值且突出数理与计量分析的主报告,这8份主报告构成全书8章即全书的主要内容。多次交流与此次汇编,我们感觉本书或说这8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放眼世界,跟踪研究。各章内容中都有反映国际形势新动态的内容。
内容概要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越演越烈,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如何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中国专家们招标的重大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银行、国家审计署等多个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承担了本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教授为课题总协调人。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及对策》既有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演变、影响及各国救助措施的概览,也有对国际危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传导机制、现状及政策效应评析;既有借用多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也有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及对策》既适合于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与学习者,适合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也适合于关心经济时政的广大读者。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第1章 绪论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1.1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全球经济的衰退1.1.1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1.1.2 大危机引发大衰退1.1.3 国际应对措施1.2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1.2.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2.2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1.2.3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效果评析1.3 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1.3.1 China-DQMM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预测结果分析1.3.2 运用动态因子模型进行经济增长短期(季度)预测1.4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1.4.1 应急管理与正常管理的关系1.4.2 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1.4.3 短期举措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参考文献第2章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演变及趋势分析2.1 危机过程回放2.2 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简述2.2.1 金融危机定义2.2.2 三代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对危机成因的解释2.3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2.3.1 直接原因:美国房地产市场逆转2.3.2 根本原因:全球经济金融化和虚拟化2.4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2.4.1 本次危机演变的5个阶段2.4.2 五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2.5 国际金融危机发展的六大趋势2.5.1 实体经济非同步复苏,新兴市场引领增长2.5.2 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将出现重大调整2.5.3 金融业更注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过度金融创新受到抑制2.5.4 围际银行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的银行业格局必将形成2.5.5 金融监管改革提速,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力度加大2.5.6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但根本性改革尚待时日参考文献第3章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传导机制分析3.1 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理论前沿3.1.1 接触性传导理论3.1.2 非接触性传导理论3.1.3 其他传导理论3.2 金融危机向我国传导的理论分析3.2.1 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路径3.2.2 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机制3.3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传导路径研究3.3.1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传导路径3.3.2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路径测算3.3.3 金融危机对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及其所在行业的影响程度测算3.4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投资的传导路径研究3.4.1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投资的传导路径3.4.2 金融危机对不同行业投资的影响分析3.5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路径研究3.5.1 金融危机下中国就业形势3.5.2 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就业的机制和路径3.5.3 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就业的路径测算3.5.4 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第4章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4.1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GDP的影响分析4.1.1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4.1.2 生产法GDP分析4.1.3 支出法GDP分析4.1.4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净影响4.2 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分析4.2.1 就业形势分析4.2.2 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4.3 国际金融危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4.3.1 居民消费潜力及其出口替代能力和对GDP拉动作用的测算4.3.2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测算4.3.3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测算4.3.4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4.3.5 金融危机和扩内需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博弈效果测算4.3.6 政策建议4.4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投资的影响分析4.4.1 金融危机对中国2008年4季度和2009年第1、2季度投资的影响分析4.4.2 2009年和20lO年合理投资规模和结构研究4.5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规模投资计划对中国经济、就业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4.5.1 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方案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拉动作用的测算4.5.2 2009年和2010年大规模投资计划对环境影响的测算4.5.3 科教投资对GDP、就业及消费的短期和长期拉动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参考文献第5章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5.1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5.1.1 出口贸易额分析5.1.2 GDP分析5.1.3 小结5.2 国家大规模投资政策地区影响的模拟与分析5.2.1 情景1——国家对全国8个区域的投资扩张20%5.2.2 情景2——国家对东部投资扩张20%5.2.3 情景3——国家对中部投资扩张20%5.2.4 情景4——国家对西部投资扩张20%5.2.5 情景5——国家对中部投资扩张50%,西部投资扩张50%5.2.6 情景6——国家对中部投资扩张100%5.2.7 小结5.3 国家大规模投资政策分行业影响模拟与分析5.3.1 情景1——国家对农业投资扩张20%5.3.2 情景2——国家对采选业投资扩张20%5.3.3 情景3——国家对轻工业投资扩张20%5.3.4 情景4——国家对重工业投资扩张20%5.3.5 情景5——国家对电力蒸汽业投资扩张20%5.3.6 情景6——国家对建筑业投资扩张20%5.3.7 情景7——国家对商业运输业投资扩张20%5.3.8 情景8——国家对其他服务业投资扩张20%5.3.9 小结5.4 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京沪金融业分析5.4.1 影响力及感应力分析5.4.2 产业关联分析5.4.3 小结参考文献第6章 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分析及对策6.1 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理论假设与实践分析6.1.1 大规模投资效应的理论假设6.1.2 大规模投资的基本情况6.1.3 影响大规模投资绩效的关键因素研究6.2 以“5E”为基础的大规模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6.2.1 构建大规模投资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6.2.2 评价方法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原则6.2.3 国外绩效评价研究成果6.2.4 我国的研究成果6.2.5 构建大规模投资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6.3 提高大规模投资效果的对策与建议6.3.1 要重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引发的财政风险6.3.2 要重视发挥大规模投资的“绩效链”效应6.3.3 调整信贷资金投向,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6.3.4 积极研究配套政策,明确农村饮水工程所有权参考文献第7章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及建议郭菊娥柴建等7.1 我国应对1998年亚洲和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比较分析7.1.1 中国应对美国与亚洲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特征分析7.1.2 中国应对亚洲和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7.1.3 美国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预测和建议7.2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动态效应时滞分析及测算7.2.1 M2影响变量提取及其动态时滞效应的依据分析7.2.2 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M2的动态效应时滞分析7.2.3 M2对宏观经济的时滞效应及时变弹性分析7.3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果评价7.3.1 我国金融体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7.3.2 金融危机期间已出台货币政策效果评价7.3.3 改进已出台货币政策思路的建议参考文献第8章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组合效应分析8.1 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与宏观经济表现8.1.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1.2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情况8.1.3 政策评价8.2 基于CQMM的政策组合效应评价8.2.1 当前宏观调控“保增长”政策效应的模拟评价8.2.2 宏观经济政策“调结构”的政策效应模拟评价8.3 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分析8.3.1 宏观经济结构不平衡特征8.3.2 宏观经济结构不平衡的生产性原因分析8.3.3 宏观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分配性原因分析8.3.4 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必须从调整现有体制结构实现各种社会利益群体利益均衡人手8.4 2009~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预测与政策建议8.4.1 宏观经济预测与模拟8.4.2 政策建议参考文献英文缩写表致谢
章节摘录
促进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我国外贸自2008年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这种状况至今还没能扭转。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扩张作用明显;消费有所上升,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不足;出口则面临困难较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难有作为。应当承认,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的一面。在国际经济逐步过渡到新均衡格局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和特色出发,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但更加重视扩大内需,不等于外需不重要,可以不用扩大产品出口。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世界而孤立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发展自己,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同时,实现短期与中长期的有机结合是十分复杂的,需要特别注意以下3个方面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在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制定好短期政策措施。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重要的是先走好当前的一步。正确的做法是:具有中长期的眼光,迈出当前的步伐。只讲中长期,而没有当前的选择,那就是空谈。反之,如果当前的举措与中长期目标矛盾很大,就必须及时加以调整,不能给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当然,中长期判断对当前政策制定的影响很复杂,在有些方面影响可能很大,在有些方面影响可能就小些。还是那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第二,贯穿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已达成共识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实际执行中却缺乏约束力。比如,我们强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有些地方往往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仍然沉湎于片面追求GDP。这是为什么?关键在于还没有从制度上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应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判断政府是否缺位、越位、错位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就具体事件表达意见。比如,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这就是说,如果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我们关心的那些中长期问题就会得到较好解决。 第三,用中长期的规范管理来制约短期应急管理容易出现的过度问题。一般来讲,短期可强调应急管理或者灵活管理,而中长期则应强调正常的规范管理。在应急处理中,加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对此不必过于担心。有些措施虽然强化了行政干预,但为救急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要把应对危机的必要干预与过分干预区分开来,不能因为欧美国家加强政府干预,就误认为我国也要全面加强行政干预。
编辑推荐
本书既有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演变、影响及各国救助措施的概览,也有对国际危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传导机制、现状及政策效应评析;既有借用多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也有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因此,本书既适合于高等学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与学习者,适合于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也适合于关心经济时政的广大读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