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科学 作者:杨锐 页数:316
Tag标签:无
前言
杨锐兄又出了一本书,看到书稿与目录,我想到的并不仅仅是这本书的“厚度”,更是为这些文字所付出的时间厚度。看这些文字,你基本可以知道工作之余,他在想什么、看什么;又或者,没有工作之余,都在工作中,他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放进了这文字之中。 杨锐在电视上做节目,绝大多数时候用英文,虽然中国人重英语超过母语,但大多为应试而奋发图强,真正在电视前,用英语来看与听,观众骤然就少了,也因此,就会错过大多与杨锐的沟通和面对面。其实,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因到文字,杨锐再度出现,给了我们与他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或者说,是杨锐,用母语又找到了电视机外的知音。也就是这勤奋的写作,让我们知道杨锐在想什么,愤怒与悲伤什么,又被什么所感动。
内容概要
本书蕴含杨锐文风犀利、文采飞扬、旁征博引、学贯中西的思路,收录了他的五十余篇政论、随笔和散文。 对于渴望成功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和思想轨迹是一部精彩的教材。对于中年人,他的智慧和知识结构将成为有力的参考。对于年长的读者,他的思索轨迹和探索实践代表了新生代的精神面貌和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杨锐,央视唯一英语节目金话筒最佳节目主持人,新中国“60年•60人”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国内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资深访谈节目主持人,央视英语频道创办人之一。
杨锐自嘲小眼如豆,冷观东西和平,大嘴如鸦,纵论南北发展。有书剑情结,追求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宽容大多人性弱点,对国民劣根性深恶痛绝。常发乎情,止乎礼仪。 骨子里国粹国骂,工作中洋腔洋调;视思想为男性第二特征,个性和尊严为生命之本和生活之乐。
杨锐在中西媒体论战中言语犀利,颠覆了许多西方智库和媒体对中国的传统看法,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评为亚洲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德国《明镜》周刊在对其专访中惊叹:杨锐代表了中国媒体的希望。
书籍目录
序:心是一座桥 第一篇 谁在误读中国第二篇 或许我们误读了世界第三篇 我们是否在误读自己第四篇 艺术的风尘与误读第五篇 但愿人们没有误读杨锐后记:文字的快乐和剑道
章节摘录
第一篇谁在误读中国 2009年国庆前,我在值班时挑选本栏目的宣传片,发现两条30秒的宣传片都是军人形象。我立刻建议频道领导慎重考虑我们60年大庆所要传递给世界的是什么信息和形象,虽然两条短片不能明确说明全部意图,但是,某些信号是明确无误的。这里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思考。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的国防力量,保障我们的主权和国家整体安全,它是我们国家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我们期盼一支高科技、打得赢的军队成为民族的脊梁和和平的保证。这毋庸置疑。我相信60年甲子之年的大庆检阅自己的人民子弟兵是世界华人的骄傲。 我要说的是,前些年中央党校的副校长郑必坚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口号式理论,一下让西方的战略学家们认识到中国大批的“伪学者”里还是有真正具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和新崛起的大国希望打破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全球野心有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健在时就提醒年轻的中国领导人,要韬光养晦,不扛大旗,把自己家里的事做好。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杨锐主持的《对话》栏目多年来发挥了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桥梁的功能,使中国人了解世界也使外国人了解中国,可喜可贺。中国已是大国,中国人需以大国心态对待全球,那就是:自信、大度、宽容、雍雅和尊重。 ——阮次山(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 这时代,不安静,不好的文字常让你读出金屋与宝马,杨锐的文字不会。在电视这个名利场里,还愿意思考,还愿意写字,还愿意思考并写下一些不那么讨巧的东西来,就更难得。这几年,看杨锐兄白发增多,可再看这些文字,心释然:白发值了!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杨锐是一位咄咄逼人的发问者,又是一位犀利的评论者。他的文字始终坚持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温热情怀。 ——杨瑞春(《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谁在误读中国》让我读出了一个文采飞扬、个性鲜明、思想敏锐的杨锐。看央视英语频道,20多年来,不知换了多少面孔,而杨锐那略显严峻的神情和纯正的伦敦音,始终在我眼前耳边晃着响着。而今,他更潇洒的文字、更深邃的思想、更广阔的视野,都印在了书上。您不妨也翻翻、读读、品品,会有收获的。 ——王刚(著名影视演员、主持人) 为了不误读中国,就要正读这本书。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作者)
编辑推荐
央视名嘴的国际大视野,用独特的视角观察传播着中国与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