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宫鹏,刘岳 主编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2008年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门13.28亿,人口数量在今后几十年内主不将貅续增加,预计到2040年可能达到15亿左右,因此控制人口数量仍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提高人口素质,句。括人口身体健康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是国家一项长远战略目标;调整人口结构,包括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和地区分布结构等,就成为适应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需求加大,对我国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冲-击和沉重压力。面临长期的人口压力,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把控制人口数量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增加的“三废”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逐渐加重。由于土地退化、耕地减少,淡水资源不足和污染、草地质量下降、湿地缩减、森林覆盖率较低,加之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在保持、改善和治理环境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任重道远,因此,国家在把控制人口增长列为基本国策后,把环境保护也列为基本国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突出,自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后,世界各国逐渐重视,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科学研究上,探讨和研究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全球的视野,把地球作为整体,综合考虑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地球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促使传统经典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地球系统科学是建立对地球各层圈的监测、信息的获取和集成、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探讨各要素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总结发展演变过程,寻求解决人类和环境发展重大问题的前沿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是基于上述形势和思维,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多部门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以地图可视化方法技术编制而成的一部大型科学参考作品。以地图形式总结和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变化特征,表现区域分异规律和分布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图集对认识我国国情、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开展学术研究和宣传基本国策等都有重大参考价值。地图使用制图符号语言,在表达自然环境要素特征、发展过程、地理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形象直观,又具有阅读一览性、差异对比鲜明、定位描述精确的特点,成为信息传输和空间思维的有力工具。相信这本图集的出版,推动我国人口和环境研究、认识其变化特点和相互关系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内容概要
本书对我国面临的人口和环境的两大挑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图形表达,特别是总结和反映了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变迁及其时空特征,分析了其演变过程和规律,揭示了未来发展趋势和相应对策。图集以150多幅地图,表示了多达1000种以上构成的指标体系,并通过20万文字简要加以说明。图集广泛使用了建国以来人口普查、资源环境调查和环境污染统计和监测成果。图集是在通过数据深入分析,探索其演变规律,进行科学选题和构建制图可视化的方法等一系列科学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书籍目录
一、序图 遥感影像 地形 2007年县市分布二、人口与环境总论 2000年格网人口密度 各地区人口密度变化(1955、1964、1982、1990、2000年) 各地区入均GDP变化(1978-2007年) 各地区人均收入变化(1978-2007年) 各地区人均粮食产量变化(1949-2008年) 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变化(1996-2007年) 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人均有林地面积变化(1975-2005年) 各地区森林覆盖率变化(1975-2003年) 各地区能源生产量变化(1978-2007年) 各地区能源消费量变化(1978-2007年) 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变化(1997-2005年) 各地区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1986-2007年) 各地区人均废水排放量变化(7986-2007年) 各地区人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变化(1998~2007年) 各地区人均氨氮排放量变化(2002-2007年) 各地区人均烟尘排放量变化(1986-2007年) 2007年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1951-2007年) 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投资及处理能力变化(2003-2007年) 各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变化(2004-2007) 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2005-2007年)三、人中规模与增长 2000年人口分布 1953年人口分布 1964年人口分布 1982年人口分币 1990年人口分布 各地区人口增长(1949-2007年) 1953-2000年人口平均增长率 1953-1964年人口增长 1964-1989年人口增长 1982-1990年人口增长 1990-2000年人口增长 城市人口分布(2000年) 各地区城市人口增长(1949-2007年)四、人口结构和变动 各县市人口性别比(2000年) 各地区人口性别比变化(1949-2003年)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2000年)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1953、1964、1982、1990、2000年) 各县市0-14岁人口比重(2000年) 各县市15-64岁人口比重(2000年) 各县市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比重(2000年) 各县市人口总抚养比(2()00年) 各地区家庭户规模构成变化(1982、1990、2000年) 各地区人口婚姻状况变化(1982、1990、2000年)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1949-2005年) 各县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 各县市外来人口比重(2000年) 各地区人口迁移变化(1954-2006年) 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增长(1982、1990、2000年)五、人口文化程度、职业和行业 各地区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变化(1964、1982、1990、2000年) 各地区文盲、半文盲率变化(1964、1982、1990、2000年) 各县市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 各县市每万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数(2000年) 各县市每万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数(2000年) 各县市每万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2000年) 各县市每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2000年) 各县市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重(2000年) 各县市在业人口比重(2000年) 各地区人口行业构成变化(1982、1990、2000年) 各地区人口职业构成变化(1982、1990、2000年)六、土地资源与利用 土地利用(2000年) 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变化(7996、2007年) 土地资源 各县市耕地分布(1995年) 各地区耕地面积变化(1999-2007年) 各地区后备土地资源类型面积(1996年) 北方沙漠化土地分布(2000年) 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构成(2000年) 北方沙漠化土地监测面积变化(1975、1987、2000年) 土壤盐溃化 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 各地区水土流失及治理面积变化(1989-2007年) 各地区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变化(1991-2007年) 各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变化(1953-2007年)七、固体废物排放与治理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变化(1986-2005年)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变化(1986-2006年)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和处置量变化(1986-2005年) 各地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各地区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和无害化处理量变化(1999-2007年) 重点城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和处置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变化(1986-2005年)八、淡水资源与利用 水系流域 各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构成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水资源总量构成变化(1997-2007年) 各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变化(1998-2007年) 各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1998-2007年) 各地区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供水总量构成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用水量构成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用水消耗总量构成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人均、万元GDP和亩均灌溉用水量变化(1997-2007年)九、淡水环境质量 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1995-2007年) 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主要污染物超标变化(2000-2007年) 重要湖泊、水库和城市内湖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2004-2006年) 部分湖泊和水库水质类别及营养化状况变化(2003-2007年) 各水系主要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变化(2004-2006年) 各水系主要国控断面氨氮浓度变化(2004-2006年) 各水系主要国控断面水质变化(2001-2006年) 各流域分区河流水质变化(1997-2007年) 各地区河流水质变化(1999-2007年)十、废水排放与治理 各地区废水排放总量及生活废水排放量变化(1986-2006年) 各地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变化(1998-2006年) 各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和达标排放量变化(1986-2006年) 各地区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变化(2002-2007年) 各地区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各地区工业废水中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各地区工业废水中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去除量变化(1986-2005年) 各地区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2001-2006年) 各地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变化(1998-2006年) 重点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和达标排放量变化(1992-2006年) 重点城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量变化(2000-2006年) 七大水系接纳各地区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处理生活污水量变化(2002-2006年) 七大水系接纳各地区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变化(2000-2006年) 各工业行业废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2001-2007年)十一、海洋和海水环境质量 近海海水表面温度(夏季、冬季) 近海海水表面盐度(夏季、冬季) 部分沿海验潮站及各海区海平面平均高度变化(1977-2008年) 沿海各地区入海陆源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处理生活污水量变化(2003-2007年) 沿海各地区入海陆源工业废水排放量和达标排放量变化(2001-2006年) 各海域海水主要污染物样品超标比例变化(2000-2005年) 沿海各地区入海陆源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排放量变化(20o1-2006年) 各海域及重要海湾海水水质变化(2002-2006年) 近海沿海城市的近岸海域水质变化(2004-2006年) 沿海各生态监控区海洋生态健康状况及各海区海洋赤潮发生情况变化(2002-2008年)十二、生态系统和生态保护 植被类型(2000年) 森林分布(2004年) 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分布(2003年) 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分布 各县市森林覆盖率(1993年) 各地区森林蓄积量变化(1973-2003年) 各地区有林地面积构成变化(1973-2003年) 各地区造林面积增长(1991-2007年) 林业生态工程分布及造林面积(1979-2000年) 各地区生态退耕面积(1999-2007年) 草地分布 各地区天然草地面积构成(1990-1995年) 各县市天然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1995年) 各地区湿地面积变化(1990、2000年) 湿地分布(2000年) 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分布(2008年) 生态功能区划(2008午)十三、气候和空气质量 降水量多年平均值和年代际变化(1951-2008年) 气温多年平均值和年代际变化(1951-2008年) 气候分区特征(1951-1997年) 各年代降水酸度变化(1992、1997、2002、2007年) 多年平均浮尘天气分布(1951-2001年) 多年平均扬沙天气分布(1951-2001年) 多年四季平均沙尘暴发生天数(1951-2001年) 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变化(1990-2006年) 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变化(2000-2006年) 重点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2003-2006年) 重点城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变化(1991-2006年)十四、废气排放与治理 各工业行业废气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2001-2007年) 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1986-2006年) 各地区烟尘排放量变化(1991-2006年) 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1991-2006年) 各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1991-2006年) 各地区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1991-2006年) 各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1986-2006年) 各地区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变化(2001-2006年) 两控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1999-2006年) 重点城市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去除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生活及其他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变化(2000-2006年) 重点城市工业烟尘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烟尘去除量变化(1991-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粉尘排放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粉尘去除量变化(1986-2005年) 重点城市工业废气治理效率(2005-2007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