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袁绪程 编 页数:244
Tag标签:无
前言
2010年是中国改革重要的历史节点。 过去30年,中国改革经历了艰难的探索,确立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未来30年,中国改革将继续新征程,民富国强、社会和谐、民族复兴,谱写中国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目标明确了,路怎么走?再远的路也要从脚下一步步往前迈。 过去30年,经济、社会转型的阵痛,改变了许多人坚守的理想,也令他们抛弃了自己的理想。而另一些人则坚持了下来,他们思考改革,实践改革,身体力行地参与改革事业,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更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时刻关注国家未来、社会进步、百姓福祉。他们经受种种诱惑,穿过重重迷雾,直指改革核心,探索和寻找未来之路。他们将改革事业看作人生的使命,改革不仅是他们现实生活的支点,更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 《未来30年中国改革大势》的作者正是这样一群人,多年来,他们一直活跃在改革事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作为决策参与者、改革实践者,还是改革观察者和理论家,他们都是发自内心、毫无功利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致力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促进改革事业发展。他们的实践和思考,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确改革的意义、方向、目标和路径,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改革与每一个人的命运是那么密切相关。所以,这样的文章也就更具有了现实的阅读价值。 近些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的成绩更为突出,而改革的步伐也平稳前行,形成了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从国企改革、改制,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扶持非公有制经济,从城市化到解决三农问题,从粗放型经济到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低碳经济以及GDP增长的质量,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在一步步渐进地深化,而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则吹响了从经济转型到社会转型的号角。
内容概要
2010年是中国改革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要从经济领域逐渐转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前景令人期待,挑战也许更大。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在走向富裕的过程中,对自己权利的认识和要求必将更清晰。前30年改革带给人们经济上的富裕,未来人们更多追求精神上的健康与充实。这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改革,关注未来,本书可以满足读者的这些需求。 本书作者是改革领域资深的思想者、决策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系统地总结过去改革经验,对未来方向做出了深刻透彻的判断,这对下一步改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众多著名作者佳作 其中作者有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秦晓(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袁绪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周瑞金(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都是国内响当当的人物,作者阵容豪华。
作者简介
袁绪程,男,湖南衡山人,1951年出生,经济学研究员。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数家院校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改革理论与实践等。从1980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及出版300多万字文稿,著有《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改革路上的忧思》等书。
书籍目录
序改革篇 1、中国经济60年(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3、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彭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4、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宋晓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5、三个转变与中国改革(郑新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6、中国改革动力的历史考察(周瑞金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7、认真对待“国进民退”现象(保育钧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8、未来30年改革改什么?(张维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9、改革从利益追求到权利保障(辛鸣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10、第二次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型(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11、中国亟需社会重建(孙立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2、中国改革的战略问题(袁绪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13、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与复苏管理 (秦晓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博源基金会理事长)教育篇 1、教育改革向何处去(袁绪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2、教育改革重在用人(徐景安 原深圳市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原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 3、教育本末倒置,非改革不能解决(罗崇敏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4、体制是教育改革核心(杨东平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5、政府履责下的放权改革(尹后庆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6、教育需要独立的监督体系(胡平平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安徽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7、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陈志武 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医改篇 1、医改方案重在落实(宋晓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2、加快医疗服务开放(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3、医改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李玲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4、医改要注意细节(余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主任) 5、实现全民医疗保险是历史性进步(宋晓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回顾篇 1、我所亲历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起草(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 2、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宋晓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3、中国医改历程回顾与制度构建(宋晓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4、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回顾(中国改革杂志社) 5、向着最有希望的30年——2009中国改革十大“关键词”(魏群、韩雪 中国改革杂志社记者)
章节摘录
这一阶段,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中央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这是对计划体制的第一次修补,类似于“大企业”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向各级“部门”下放了自主经营权,也增加了“部门”之间的竞争,但其本质不变,仍然是把整个国家看成一个企业,主要靠行政命令进行运作,而不是依靠价格信号来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其有效程度极端依赖事前计划的周密度和精准度——而缺失价格信号作为客观标准,主观计划的优劣无从作出合理评判。计划本身的问题、执行能力的问题、执行者的动机问题,都可能造成各种无法度量的低效、浪费和损失。 1957年,中国政府根据1956年8月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决定,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从1958年初开始了“体制下放”运动,形成一种分权型的命令经济体制。与此同时,还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把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改组为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控制。由“体制下放”和“人民公社化”所形成的经济体制,成为毛泽东在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的制度基础。 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方针,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的向地方、生产单位和劳动群众放权让利的原意不完全符合,后面两种放权让利退居到微不足道的地位。原因主要是1957年至1958年国内政治事态发生变化,从而使向国有企业和职工放权让利变成“政治上不正确”了。 在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前,不少经济主管部门官员和国有企业领导曾经怀着很大兴趣研究南斯拉夫的“企业自治”试验,希望中国能够有所借鉴。在中共八大上,企业自治曾是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1957年,随着中共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自治社会主义”的批判逐步升级,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自然就从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纲领中删除。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我们把中国改革以60年的跨度来看,过去30年,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未来30年,改革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在经济范围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差不多,剩下的只是技术性的问题。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今后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转型进行相应的转型,从鼓励利益追求转向注重权利保障,在保障权利的前提下重新激发改革动力。 ——辛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国企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国家资本的社会化,即通过划拨社保、资本市场上股份减持、转让等多种形式把政府持有的财富转移到广大民众手中。 ——秦晓(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基本的医疗一定是老百姓的福利,也就是政府的责任。不能把医疗变成一个普通的牟利商品,医疗必须是公共产品,它应该按需分配。 ——李玲(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有头脑。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编辑推荐
当今中国学界、政坛的领军核心人物、意见领袖论道民生,为两会建言献策。 打开时代进步密码、寻找安身立命之道。 中国未来走向、教育出路、医疗服务、改革得失等事关人人切身利益的重大话题。 一本著名作者们的时政文集,他们或是中国改革决策的亲历者,或是中国改革实践的参与者,或是中国改革理论界的领军人;既有党政高级干部,又有社会知名学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