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韩建宏 主编 页数:115
Tag标签:无
前言
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的沙岗子汉代墓地,是营城子两汉墓群的一部分,举世闻名的东汉壁画墓即位于此地。该墓地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连市的考古工作者于沙岗子及其附近地区,陆续发现了一大批两汉墓葬。其中,2003年和2006年先后进行的营城子村东北(现被编为第二地点)区域和沙岗子西南(第一地点)区域的汉墓发掘,是21世纪初大连地区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的汉代墓葬考古发掘。这里发表的材料,是2006年第一地点的考古发掘报告集。报告集中,另收入了与此同时发掘的几个遗址。 同2003年的营城子第二地点的汉墓考古发掘一样,沙岗子汉墓的发掘也是为了配合当地基本建设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自2006年4月7日开始,整个发掘时间将近半年。时值春夏,担当发掘任务的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志们,在韩建宏所长的带领下,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对该地实施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任务,同时,也保证了土(城子)羊(头洼)高速公路建设的如期开工。 这次发掘活动共清理汉代墓葬9座。其中,贝墓2座,贝砖合筑墓1座,单室砖墓2座,双室砖墓4座。9座墓出土了一大批随葬器物。就墓葬的种类和出土的器物来看,虽然大多见于以往的发掘资料,但9座墓葬在分布上很有特点,有的保存相对完好。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出现不同形制和结构的墓葬,这对于整个营城子汉代墓群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据统计,营城子汉墓迄今为止经过正式发掘的墓葬达280座以上,如果加上现已明确位置的如今仍保存地下的墓葬和因历次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墓葬,总数可达千座以上。因此,营城子汉墓群是目前已知的辽海地区规模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两汉墓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对大连地区历年来发现的所有两汉遗迹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现已获得的营城子汉墓群的大量完整翔实的考古材料的研究,逐步建立起环渤海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汉墓编年系列,是完全可能的。那将弥补我国东北地区汉墓考古编年上的空白。
内容概要
本报告集系2006年大连土羊高速公路抢救性考古发掘成果汇总,共包括五个部分:韩家坟青铜时代遗址发现房址7座、灰坑2个,出土石器25件,复原陶器5件;前牧城驿汉墓清理王莽时期至东汉初期墓葬4座,分别为贝墓、贝砖墓和单室砖墓,出土器物86件;沙岗子汉墓清理东汉时期墓葬5座,其中单室砖墓1座、双室砖墓4座,出土器物170件;楼上遗址主要为战国时期,发现房址1座;西甸子遗址为次生堆积,时代为辽代末期。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韩家坟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一、地层与遗物 (一)地层堆积 (二)遗物 二、遗迹与遗物 (一)房址与遗物 (二)灰坑 三、结语前牧城驿汉墓发掘报告 一、第一号墓 二、第二号墓 三、第三号墓 四、第四号墓沙岗子汉墓发掘报告 一、第一号墓 二、第二号墓 三、第三号墓 四、第四号墓 五、第五号墓 六、结语楼上遗址发掘报告 一、地层堆积 二、遗迹 (一)房址 (二)不明遗迹 三、遗物 (一)第4、5层出土遗物 1.陶器 2.铁器 (二)第2、3层出土遗物 1.陶器 2.瓷器 四、结语西甸子辽代遗址发掘报告 一、地层堆积 二、遗物 (一)陶器 (二)瓷器 (三)铜钱 三、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F2开口于第6层下,直接建在生土上。开口距地表1.4 米,被F1所叠压,F1的底面位于F2堆积之上。土坑半地穴式,平面呈长方形,长4、宽3.4 、深0.5 -0.7 米,未发现门道和柱洞,在房址东壁和西壁下共发现5块柱础石。坑壁保存较好,较直,只有西壁中部向内突出,东壁中部有一块石板贴壁直立。F2内的堆积分三层,第一层堆积为黄褐土,厚25-40厘米,堆积范围已经超出房址外圹,土质较黏,含大量不均匀的红烧土块和少量炭粒,因潮湿的原因,红烧土块已分解成粉末。在堆积表面发现石斧和石锛各1件。该层堆积底面发现几块大石块,位于房址西北部,已经排除了灶的可能性,但肯定为有意识放置,还发现石刀、锛、磨石、石料等6件石器以及2块较小的动物肢骨残片。从器物分布和现场发掘情况推测,该层底面曾被临时使用过。第二层为颜色较浅的细沙土,土质细腻,为典型的淤沙堆积,位于房址的东、西、北部,呈环带状分布,厚20厘米,未发现遗物。在淤沙土的中部和西部为黄褐土,黏性,夹杂较多的红烧土和木炭,东部分布较多的大石块,为第三层堆积,厚25-30厘米,未发现遗物。房址底面为夹杂铁锈红色的灰褐土,土质略硬,平整,但没有铺垫痕迹和居住面,中间和四周发现一些石块,这些石块有板岩、花岗岩,还有较大卵石。四周的石块比较平整,应为柱础石,其中北部一角的柱础石较大,非常平整,出土时上面放置1件磨石,应为当时的状态。底面中部有几块较大石块,在灶附近,东侧一石块下有一残破陶器,即编号为F2:9的陶壶位置,向下有圆形凹坑,坑内为较松软的黑灰土,应为用火后的堆积,而且这件陶壶底部被有意识凿了圆洞,所以这些石块很可能是已被破坏了的灶上石块,该灶编号为Z2。陶器均破碎,散布于房址的东部、中部、西北部和西部,有的分散几处的陶片为同一件器物。这说明房址是当时有意识废弃后被破坏的。与双砣子和大嘴子第三期文化因火灾而坍塌的房址有很大不同,后者居住面完整,保存当年的生活面貌,陶器大多比较完整。F2出土石器有斧、锛、刀、磨石、石料等,陶器有夹砂红褐陶和黑褐陶,器型以壶、罐为主,还有豆和簋等,没有完整器物,多为器底,以圈足和凹底居多。该房址堆积中有的陶片和房址底面上陶片为同一件器物,说明F2废弃后又被扰乱过。F2堆积中的器物很有可能是从底面扰乱上来的(图一一;图版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