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水污染防治研究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兆华,李瑞勤 主编  页数:303  字数:235000  

前言

清江是湖北省境内第二大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流经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10个县市,干流全长423 km,于宜都市注入长江。清江流域面积16 749 km,人口301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5%左右。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清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砾。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清江流域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有独具土家族特色的吊脚楼、风情怡人的巴山舞,还有优美动听的清江号子,被世人著称为“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呈垂直变化的气候特点,域内森林密布,矿产门类齐全,农业资源丰富。清江总落差达1430 m,水力资源蕴藏多达5000×10kW。仅水布娅一隔河岩一高坝洲三级水电站梯级开发,装机总容量就达到了3.2×10~3.5×10kW。近年来,由于电站梯级开发及支流水坝造成的阻隔,使清江库区水流变缓,加之流域内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和旅游污染的加剧,使得清江水质总体下滑,局部恶化,水环境受到较大威胁。清江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7月,湖北省政府下发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08]49号),对清江水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省委、省政府指示,湖北省环境保护厅于2008年正式启动《清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旨在认真调查清江污染与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和工作计划,以加快清江水污染治理步伐、加大治理力度,努力使清江治理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确保清江流域各水体按水功能区划要求长期、稳定达标。本书的出版,对促进清江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湖北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水环境安全格局的构建。

内容概要

清江是湖北省内仅次于汉江的长江一级支流,本书系“清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研究报告,全书在实地考察和综合调研基础上,总结了清江流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总体现状,分析了水系、水资源和水文特征,评价了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阐述了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来源;根据水环境容量和保护目标,设计了清江水污染防治方案,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    本书可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和保护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也可以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水利工程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序前言1 总论  1.1 指导思想  1.2 规划原则    1.2.1 治理污染,消除隐患    1.2.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2.3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1.2.4 技术多样,因地制宜    1.2.5 加强执法,转变职能  1.3 研究依据  1.4 研究范围与期限  1.5 规划目标  1.6 水质目标2 流域自然条件  2.1 清江的形成与演变    2.1.1 清江形成    2.1.2 清江演变  2.2 清江流域自然条件    2.2.1 流域水系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质结构    2.2.4 气象气候    2.2.5 降水特征    2.2.6 暴雨洪水特性    2.2.7 径流与泥沙    2.2.8 土壤类型    2.2.9 植被    2.2.10 水土流失3 流域社会经济条件  3.1 区域与人口  3.2 土地利用  3.3 经济状况及绿色农业资源  3.4 水电开发  3.5 交通条件  3.6 旅游4 生物和生态条件  4.1 流域生物多样性    4.1.1 动物多样性    4.1.2 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4.1.3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对策  4.2 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4.2.1 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2.2 对策5 水资源评价  5.1 水资源分区    5.1.1 水系自然特征    5.1.2 水资源分区  5.2 河流水文特征    5.2.1 干流水文参数    5.2.2 主要支流的水文参数  5.3 主要水库水文特征  5.4 流域水资源和水量平衡分析    5.4.1 主要水文要素分布规律    5.4.2 水资源量计算和评价    5.4.3 清江流域水资源使用量分析    5.4.4 清江流域水量平衡分析    5.4.5 以水电为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5.4.6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分析6 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6.1 清江流域水质现状监测及评价    6.1.1 评价方法    6.1.2 水质现状监测及评价  6.2 水质变异规律    6.2.1 主要监测断面污染物时间分布变化    6.2.2 主要监测断面污染物空间分布变化  6.3 主要库区富营养化状态评价    6.3.1 评价方法    6.3.2 评价结果  6.4 主要结论    6.4.1 清江水质现状评价    6.4.2 主要库区富营养化状态7 水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7.1 清江流域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7.1.1 点源污染    7.1.2 面源污染  7.2 污染源排放负荷分析    7.2.1 污染结构分析    7.2.2 污染分布分析  7.3 主要结论    7.3.1 水污染特征    7.3.2 水环境问题8 水污染预测与水环境容量估算  8.1 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8.1.1 预测方法    8.1.2 人口增长预测    8.1.3 经济增长预测    8.1.4 清江流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8.2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8.2.1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8.2.2 理论水环境容量    8.2.3 有效水环境容量    8.2.4 有效环境容量区域分布9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9.1 总量控制基本理论    9.1.1 总量控制的优点    9.1.2 总量分配原则  9.2 清江流域环境容量分配方案    9.2.1 总体情况    9.2.2 按行政区划的环境容量分解  9.3 方案评价    9.3.1 方案比选    9.3.2 总量控制指标执行10 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  10.1 目标    10.1.1 总体目标    10.1.2 水质指标    10.1.3 污染控制指标  10.2 任务    10.2.1 强化工矿企业污染防治,预防重大污染事故    10.2.2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控制城镇污染    10.2.3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10.2.4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10.2.5 加强立法与监管,建立长效保护机制11 保障措施  11.1 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11.2 严格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法规  11.3 提升监管能力,切实强化执法  11.4 利用价格杠杆,完善收费制度  11.5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11.6 引入市场手段,创新运营机制  11.7 加强科技攻关,推广适用技术  11.8 夯实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  11.9 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主要参考文献彩图

章节摘录

插图:清江流域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自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本区是较为稳定的地台区,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这期间虽然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但基本上属于陆升、陆降的平稳振荡运动。进入中三叠世以后区内发生了多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如表2.1所示。印支运动使区域大面积隆起抬升,结束了漫长的海侵历史,古地理面貌发生重大变革,形成了黄陵隆起和局部凹陷。早侏罗世末开始的燕山运动I幕使早侏罗世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了长阳复背斜,并奠定了本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格架。当时四川盆地是该区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形成了自东向西的水文网系统,水自东向西流人四川盆地。侏罗纪时期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是岩溶作用和地表侵蚀的强烈时期,地形逐渐被夷平,到侏罗纪末期已形成大片平川地形,这就是本区最早一级夷平面(1800~2000m)。至白垩纪早期,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作用下造成基底上冲,形成了东一西向的引张应力场,东部形成了江汉坳陷盆地,西部沿建始一恩施断裂形成了恩施、建始断陷盆地。

编辑推荐

《清江水污染防治研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江水污染防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给老公买的,他说很适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