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杜辉,刘慧卿 著  页数:193  

前言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间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软科学一词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则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名称的国家。尽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软科学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其基本指向都是通过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思维工具和分析方法,研究人类面临的复杂经济社会系统,为各种类型及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它注重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各个社会环节的内在联系中发现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软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软科学的广泛应用,在相当程度上改善和提升了发达国家的战略决策水平、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党中央大力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1986年,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讲话,第一次把软科学研究提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服务的高度。1988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出“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号召。此后,我国软科学研究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软科学事业有了蓬勃发展。

内容概要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实体和科技创新的载体,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如何通过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效能,既是实践难题,也是理论问题。本书通过解剖一座城市的科技体制机制,分析它的创新模式,也许可以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可供科技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政策研究部门相关人士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学生以及企业界人土学习、探讨的案例读本。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辑序前言第一章 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第一节 科技体制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节 国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  第三节 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方向和客观依据  第四节 大连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成就和现状  第五节 大连市科技体制创新存在的差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六节 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内在要求  第七节 大连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八节 大连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创新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打造“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有效创新机制  第一节 创新科技计划的原则  第二节 创新科技计划的方式  第三节 创新科技管理组织体制  第四节 健全大连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五节 加强大连市科技市场建设的若干举措建议  第六节 创新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 第三章 培育创新主体,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  第一节 国外企业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进程  第三节 大连市企业主体创新活动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大连市创新主体的培育目标和制度建设  第五节 培育大连市创新主体的政策主张  第六节 推动科研院所体制创新  第七节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第四章 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构建多元化科技资源投入机制  第一节 国外科技投融资体制的特点  第二节 大连市的科技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基本方向  第三节 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创新基金  第四节 扶植大连市创业投资的几点建议  第五节 搭建大连市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 第五章 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打造完备的科技服务平台  第一节 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建设重点  第三节 大连市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目标和相关对策  第四节 制定和完善大连市科技中介服务促进条例  第五节 大连市科技孵化器建设和建设目标  第六节 扶植大连市科技服务平台的政策设计 第六章 创新科技国际合作形式,打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运营机制重  第一节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后发地区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  第二节 大连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加强消化吸收制度建设,打造大连市引进再创新机制  第四节 创新国际合作方式,推动科技运营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 第七章 创新人才体制,构建创新型人才生长机制  第一节 大连市创新型人才结构  第二节 大连市创新型人才的建设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  第三节 大连市创新型人才建设重点  第四节 构造大连市创新型人才生长机制  第五节 完善创新型人才政策 第八章 创新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构造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一致的机制  第一节 国外科技政策法规述评  第二节 我国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节 构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一致的机制  第四节 构建大连市完善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第九章 创新科技评价体系,提升科技体制机制竞争力  第一节 创新科技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第二节 大连市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阶段评估  第三节 科技体制机制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第四节 科技体制机制效能的几种评价方法  第五节 城市科技体制机制竞争力综合指数  第六节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科技体制主要沿袭计划经济的框架,国有官营比重过大,形成政府独立出资不堪重负,科研机构、大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不对接,企业研发缺乏动力等体制性障碍。官、研(学)、企科技创新体系由于缺少利益贯穿导致效益不佳,紧缺的科技研发资源被低效率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中国科技创新有赖于科技制度创新。要不断调整科技创新产业的所有制结构,鼓励科技研发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赋科技创新以经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继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以及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之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在有关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军民结合,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三个问题上实现了突破,这三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科技发展的重大体制性障碍。2003年10月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梅永红曾撰文提出,十六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三个突破。突破一,强调加强科技宏观调控。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滞后,已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资源高度分散;二是科技资产利用率十分低下;三是科技积累效应低下。突破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同创新的战略举措。经济建设与国防安全是未来20年中国科技必须服务的两大任务,必须把这两个任务融合起来,统筹考虑改革当前军民分割的科技体制已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军民结合的问题上,必须进一步推动加强国防军工生产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各种有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抓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宏观控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和国防动员能力,形成长期稳定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突破三,管理体制要创新。

编辑推荐

《城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