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编 页数:434
前言
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中国考古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80多个年头。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到20世纪结束之前,基本建立起中国主要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和时空框架。目前,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心正处于由原来的建构文化谱系、描述文化过程为主的文化史研究,向人、社会、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的社会考古学研究方向转移。所以,许多人认为中国考古学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新的形势下,考古学研究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考古学呼唤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渴望能够提供更多信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诉求在世界考古学的平台上来进行中国考古学研究。于是,各种理论和方法不断地被介绍到国内,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从调查、勘探、发掘到分析、整理和研究的考古学全过程,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的结合日趋紧密,这些已成为当今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显著特点。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推动考古学研究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考古学者的联系和合作,并体现今后的研究重点和优势,山东大学于2002年春正式组建了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中心下设史前考古、历史考古和环境考古三个研究室,建立了以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为主的环境考古实验室。在今后的考古研究中,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将最大限度地运用山东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学校的支持下,整合各种可利用资源,切实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所谓东方,其中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指中国的东方。以海岱、燕辽、太湖地区为主导并包括东北北部和闽台在内的东方地区,不仅地域上占有中国的半壁江山,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究明这些地区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与中西部地区的文化联系和融合,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任务和长远目标。二是指世界的东方。不仅包括中国,在分布地域上也涵盖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与中国内地地域相连,文化上的联系源远流长,在人类的产生和迁徙、农业的出现和扩散、国家的起源和形成等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和进步方面,相互之间是深深地交织在一起的。进一步加强这些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开展并深化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应该是今后考古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内容概要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关于考古学和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系列丛书以中国东方地区和东亚地区考古学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 第6集收录22篇研究沦文和1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中国东方及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以来考古学文化谱系,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另有数篇植物,动物考古方面的文章。 本书可供从事人类学、考古学及史学研究的工作者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序 栾丰实(1)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研究 裴安平(1) 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骨器的一些问题 李占扬(37) 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和类型 靳松安(49) 中华文明超五千年论 徐 基(76) 江淮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研究 崔荚杰(88) 辽东半岛地区小珠山下层文化陶器比较研究 张翠敏 王 字(172) 河南鹤壁刘庄先商文化墓地初析 李维明(193) 莒文化研究 禚柏红(200) 莒乐考 孙敬明(234) 中国先秦的巫术特征考察 赵容俊(244) 北赵晋侯墓地社会性别研究现状 颜孔昭(262) 吴越两国的冲突、吴越文化的交融与吴人越人的归宿 叶文宪(272) 山东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种属研究 靳桂云 王传明 赵 敏 方 辉(289) 辽东半岛南部农业考古调查报告——植硅体证据 靳桂云 栾丰实 张翠敏 王 宇(306) 山东茌平龙山文化遗址植物考古调查 靳桂云 赵 敏 孙淮生 孙建波(317) 山东烟台庙后遗址植物考占研究 靳桂云 王传明 赵 敏 王富强 赵 娟(321) 山东烟台照格庄岳石文化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靳桂云 赵 敏 王传明 王富强 姜国钧 (331) 赵 娟 徐明江 张 博 张凌波 山东莒县、胶州植物考古调查 靳桂云 赵 敏 王传明 刘云涛 何绪军 王 健(344) 诸城薛家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 靳桂云 王传明 兰玉富(350) 鲁东南几处先秦遗址调查采样浮选结果分析 陈雪香 方 辉 GaryFeinman Linda Nicholas Anne Underhill(354) 湖南不同时期炭化水稻的研究 顾海滨 赵志军(358) 山东济南仙人台遗址1995年㈩土动物遗存分析 宋艳波(367) 济南市十亩园遗址发掘报告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383)
章节摘录
2)多数遗址群落都位于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范围之内,如广西百色盆地、陕西洛南盆地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一类的地理单元除了具有近水、邻近石器原料地、自然食物资源丰富等一般性宜人居住条件以外,还具有地势比较开阔,适合遗址群体居住,适合相互联络与交往等特点。 关于环境与遗址群落之间的关系,目前还可见三种不同的组合模式。 I.沿河模式 它以两岸狭长形的阶地面为基础,整个遗址群落往往由小型的遗址群构成,且整体呈带状分布,而小型的遗址群则沿河呈串珠形分布。 重庆丰都至高家镇江段(图二)、湖南澧水与沅水两岸(图三)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形态。此外,山西汾河丁村两岸旧石器中期的遗址群(图九,右)、广西百色盆地那坡至思林段遗址群(图一)的分布也都属于这一模式。 由于在这种模式中,遗址群与群之间的相互间距一般都比较大,因而群与群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各自究竟是独立存在?抑或同属一个群团?要准确解读还比较困难。 Ⅱ.盆地与江河汇流地模式 这种模式以地势开阔,地表起伏平缓的山间盆地及江河汇流处的三角形地带为基础,适合规模较大的遗址群落存在。其中,山间盆地群落的整体形态往往呈片状,而江河汇流处则多呈树枝状。 在遗址呈片状分布的盆地里,那里的遗址群落往往以遗址群团为主体,如广西百色盆地I、Ⅱ号遗址群团(图一),安徽水阳江宁国、宣城遗址群团(图五)等即属此类。 在江河汇流处的三角形地带,一般而言主要是阶地发育较好的地带,由于数量较多的阶地集中在一起,因而既适合遗址群的出现,也适合遗址群团的存在。如陕西洛南盆地的洛南群团(图七),就正好位于树枝状河流的交汇处;而河南西峡遗址群团虽然规模偏小,但也正好位于两个两江汇流处(图八)。 Ⅲ.平原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为基础,适合遗址高密度分布。山东汶上县城东南发现的细石器遗址群团不仅是这方面的最佳实例(图一二),而且还同时见证了遗址群落由早期多位于山问盆地、河谷向山前平原地带移动的历史新趋势。 汶上县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鲁西平原交接地带,东北部为残丘低岭,西南部属古大野泽,梁山泊东畔,中部地势平坦,属黄河冲积平原。有关的调查显示,在已经发现的山东细石器遗址中,汶上与宁阳之间的遗址数量不仅多于其他各地,而且汶上县城周边平原地区遗址的分布密度还最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