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 作者:夏军//程绪水//左其亭//姜永生//万一 页数:324 字数:482000
前言
随着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相继提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经从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思维与实践行动。其中,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成为衡量人水和谐的一个重要参照目标和尺度。淮河流域地处我国的腹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和能源基地。然而,淮河流域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是我国水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国家经过“九五”、“十五”水污染综合治理,水污染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流域内半数以上的水功能区水质超标,严重影响供水水质安全和人体健康。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随着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需求和力度的加大,从流域规划与管理角度,迫切需要解决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即在维系河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情况下,流域水循环联系的水系统究竟能够支撑多大的经济社会规模?通过开展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淮河流域河流、湖泊纳污能力和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承载规模,这对指导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淮河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问题,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在最近几年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是对这些成果的一次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篇内容。第一篇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及水环境问题,共包括4章。分别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淮河流域水质监测及水质变化分析、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及研究进展、淮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及纳污能力。本篇内容是全书的基础知识介绍,是在参考或引用大量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淮河流域基本情况和水环境问题,作为本书的一个铺垫。第二篇阐述了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共包括3章。分别阐述了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模型、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过程,以及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优选方案。本篇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全面介绍关于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成果。第三篇阐述了提高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包括5章。依据第二篇的理论研究成果,阐述了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并详细介绍了淮河流域合理发展模式、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生态学措施、洪水资源化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本篇是全书的主要实践内容,详细介绍了提高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主要对策,有效指导本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可作为本书的重要实践应用桥梁。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与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有三部分内容:①淮河流域基本情况和水环境面临的问题,包括淮河流域概况、水质变化分析、水环境问题及研究进展、水功能区划及纳污能力;②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成果,包括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概念、计算模型、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过程以及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优选方案;③提高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综合对策,主要包括淮河流域合理发展模式、生态学措施、洪水资源化措施、水土保持措施。本书提出的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与计算方法,以及提高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对解决国内外其他流域的水资源保护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研究和关心淮河流域的各专业人士所参考,也可供从事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地理、资源、环境及有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淮河流域概况及水环境问题 第1章 淮河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经济社会概况 1.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4 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第2章 淮河流域水质变化分析 2.1 淮河流域水质监测 2.2 淮河流域水质变化分析 第3章 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及研究进展 3.1 淮河流域水环境问题 3.2 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历程及研究进展 3.3 研究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意义 第4章 淮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及纳污能力 4.1 水功能区划概述 4.2 淮河流域水功能区概况 4.3 水域纳污能力概念及计算方法 4.4 淮河流域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淮河流域限制排污总量第二篇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 第5章 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5.1 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界定 5.2 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框架 5.3 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经济社会-水量-水质模型 5.5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模型 5.6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软件系统 第6章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 6.1 概述 6.2 现状水平年2005年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 6.3 规划水平年2010年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 6.4 规划水平年2020年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 6.5 规划水平年2030年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 6.6 不同水平年的承载能力变化特征分析 第7章 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方案优选 7.1 情景设计 7.2 情景方案的比较 7.3 优选方案第三篇 提高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 第8章 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综述 8.1 概述 8.2 经济社会对策 8.3 水环境对策 8.4 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对策 8.5 水生态对策 8.6 洪水资源化利用对策 8.7 水土保持对策 8.8 综合建议 第9章 淮河流域合理发展模式研究 9.1 区域发展模式的内涵 9.2 区域发展模式的分类 9.3 区域发展模式的评价指标 9.4 淮河流域的合理发展模式 第10章 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生态学措施 10.1 采用生态学措施的重要性 10.2 生态学措施的基本原理 10.3 淮河流域骨干生态工程规划 10.4 淮河流域生态学措施的实施建议和预计效果 第11章 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洪水资源化措施 11.1 淮河流域洪水资源量 11.2 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11.3 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潜力 11.4 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工程条件 11.5 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调度 第12章 提高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的水土保持措施 12.1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12.2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和建议参考文献附图
章节摘录
插图:1.1.4气候特征秦岭——淮河是我国主要的南北气候分界线,淮河流域既有南方气候的某些特征(如盛夏酷热),又有北方气候的一些特点(如蒸发量大)。流域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为典型的北方气候,冬半年比夏半年长,过渡季节短,空气干燥,年内气温变化大。流域南部属于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夏半年比冬半年长,空气湿度大,降水丰沛,气候温和。淮河流域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在气候区划中,以淮河和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区。影响本流域的天气系统众多,既有北方的西风槽和冷涡,又有热带的台风和东风波,还有本地产生的江淮切变线和气旋波,因此造成流域气候多变,天气变化剧烈。东亚季风是影响流域天气的主要因素。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3.?~15.7~C,气温南高北低。年平均月最高气温?7~C(7月或8月)左右,月最低气温0~C(1月)左右,无霜期为?00~?40天,日照时数在1990~?650小时,相对湿度年平均值为63%~81%。1.1.5河流水系淮河流域由淮河及沂沭泗两大水系组成,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淮河水系集水面积约19万km。,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1%。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部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的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km,总落差?00m。从河源到洪河口为上游,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河长364km,落差178m,比降为0.5‰;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面积约13万km。,河长490km,落差仅16m,比降0.03%;洪泽湖中渡以下为下游,面积约3万km?,河长150km,落差6m,比降为0.04‰。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南岸支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000~7000km?的有狮河、白露河、史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潆潼河、新汴河、奎濉河等,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km?,涡河次之为1.6万km?,其他支流多在3000~16000km?之间。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除干流汇入长江以外,还有苏北灌溉总渠、人海水道和向新沂河分洪的淮沭新河;里运河以西为湖区,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自北向南呈串状分布;里运河以东为里下河和滨海区,河湖稠密,主要人海河道有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和斗龙港等。
编辑推荐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及调控对策》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