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重庆市文物考古所 等编著 页数:333
内容概要
本书是乌江流域酉阳县清源遗址发掘成果的系统报告,全书分前言、地层堆积、新石器时代遗存、商周时期遗存、历史时期遗存和出土动物骨骼六章。以商周时期的遗存为重点,对灰坑、房址、水井、墓葬等遗迹和陶、石、骨、青铜等质地的遗物进行了详尽报告和初步分析研究。此外,本书将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遗迹和地层中出土的上万片动物骨骼的鉴定报告单列一章,为研究清源遗址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提供了详细的材料。 本书适合于从事巴蜀考古、商周考古的专家、学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遗址概况与工作经历 一、遗址概况 二、以往考古工作与本次发掘经过第二章 地层堆积 第一节 探方分组及地层 一、Ⅰ区探方分组及地层堆积 二、Ⅱ区地层堆积 第二节 地层时代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房址 二、灰坑 第二节 遗物 一、陶器 二、石器 三、骨器 第三节 结语 一、文化性质 二、年代推断第四章 商周时期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房址 二、灰坑 三、沟 四、井 五、灶坑 六、墓葬 第二节 遗物 一、陶器 二、青铜器 三、骨、角、牙器 四、石器 第三节 结语 一、文化性质 二、分期 三、各期段的文化特征 四、各期的年代第五章 历史时期遗存 第一节 遗迹 一、Ⅰ区 二、Ⅱ区 第二节 遗物 一、陶器 二、瓷器 三、青铜器 四、铁器 五、银器 六、玛瑙 第三节 结语第六章 出土动物骨骼 一、出土动物骨骼 二、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资源 三、从出土动物骨骼看清源先民的生业方式 四、几种珍稀动物在四川盆地的历史变迁 五、结语附录 出土铁器的保护与修复附表 附表一 Ⅰ区遗迹单位登记表 附表二 Ⅱ区遗迹单位登记表 附表三 新石器时代典型单位陶质、陶色统计表 附表四 新石器时代典型单位纹饰统计表 附表五 商周时期典型单位陶质陶色统计表 附表六 商周时期典型单位陶器纹饰统计表 附表七 商周时期典型单位陶器器类统计表 附表八 出土动物骨骼统计表后记
章节摘录
第1层:耕土层。灰褐色,土质疏松。厚5~20厘米。在各探方内均匀分布。 第2层:青灰色土,土质紧密,含大量水锈。深25~30、厚0-40厘米。在各探方均匀分布。出土少量陶片、瓷片、瓦片等。为近现代文化层。 第3层:灰褐色土,土质紧密。深50~60、厚0~30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组的中、西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出土陶片和动物骨骼。可辨器形有圜底釜(罐)、器錾、平底罐、高领罐等。为商周文化层。 第4层:黑褐色土,土质疏松。深70~130、厚0~35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组的中、西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出土大量陶片和动物骨骼。可辨器形有尖底杯、尖底盏、圜底钵、圜底釜(罐)、角杯、高领罐等。为商周文化层。 第5层:黄褐色土,土质松软。深70~145、厚20一60厘米。主要在探方组中、西部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地层中夹杂大量红烧土块,出土大量动物骨骼、陶片等。可辨器形有尖底杯、尖底盏、圜底釜(罐)、罐、灯形器、器盖等。为商周文化层。 第6层:黄褐色土,土质细软,结构紧密,微含沙。深120~170、厚25~35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组西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出土陶片、石器和动物骨骼。可辨器形有尖底盏、罐、灯形器、器盖等。为商周文化层。 第7层:黄褐色土,土质细软,结构紧密,含沙量较大。深120~130、厚20-25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组中、西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出土少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及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缸等。为商周文化层。 第8层:黄褐色土,土质细软,结构紧密,含沙量较大,含少量炭粒和红烧土粒。深130~190、厚25-30厘米。集中分布于探方组西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包含物少,出土少量陶片、石器和动物骨骼。可辨器形有深腹罐等。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第9层:黄褐色土,土质细软,结构紧密,含沙量大。深175~225、厚25~30厘米。集中分布于探方组南部,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包含物极少,出土少量陶片、石器和动物骨骼。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