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页数:226
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村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和瓶颈。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和谐村镇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村镇建设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产生深远的作用与影响。 新形势赋予首都村镇发展以新的定位,需要重新认识大都市郊区农村和谐发展的规律。2008年北京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农业功能从传统的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延伸和演变,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观念、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发展正在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2009年8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农”的新定位:作为城市郊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正在成为首都城市战略发展的新空间;农民是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已经成为推动郊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产业。对首都村镇发展的重新定位更加凸显了村镇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作为首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镇和谐发展是首都建设“首善之区”的基础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内容概要
本书是《首都和谐村镇发展报告》的开篇之作,是一本研究新形势下首都郊区村镇和谐发展问题的学术著作。本书阐释了和谐村镇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和谐村镇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对首都和谐村镇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规范性研究,并结合典型村镇发展的实际案例对首都村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总体思路,总结了首都村镇和谐发展的基本模式,最后对首都和谐村镇建设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对我国新农村发展研究,尤其是大都市郊区农村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以为农村发展研究人员、相关政府管理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
书籍目录
认识农村发展规律 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进程(代序)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村镇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和谐村镇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发展 二、和谐村镇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三、和谐村镇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二节 从北京市的定位看首都村镇和谐发展的方向 一、全市的发展定位 二、首都各功能区的基本定位 三、首都各区县基本定位 四、首都村镇发展的方向 第一章 和谐村镇研究概述 第一节 和谐村镇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沿革 二、由和谐社会到和谐村镇 第二节 和谐村镇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一、村镇的划分 二、和谐村镇的内涵及特点 三、影响和谐村镇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和谐村镇的理论基础 一、“和谐”思想渊源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治理理论 第四节 和谐村镇建设的实践借鉴 一、国内农村建设的相关实践 二、国外农村建设实践 第五节 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意义 一、首都构建首善之区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首都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三、建设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四、解决首都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 五、打造首都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首都村镇发展概述 第一节 首都不同功能区村镇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 三、城市发展新区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二节 首都村镇经济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质量并进 二、农业发展持续稳定 三、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第三节 首都村镇社会发展概况 一、村镇教育迅速发展 二、文化设施服务不断改善 三、农业科技发展成果显著 四、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第三章 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首都村镇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优势与劣势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三、存在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和谐村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建设目标 第三节 首都村镇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调整产业,发展经济 二、革新体制,完善保障 三、重视主体,发展科教 四、整治环境,保育生态 第四节 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发展新经济 二、培育新文化 三、培养新农民 四、革新体制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六、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节 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重点行动 一、完善和谐村镇发展建设规划体系 二、开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计划 三、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开展农民素养提升行动 五、开展和谐村镇建设示范工程 第四章 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突破模式 一、都市型农业发展突破 二、旅游服务业发展突破 三、乡镇企业发展突破 四、经济结构转型突破 五、块状经济发展突破 第二节 文化建设突破模式 一、艺术文化发展突破 二、古文化开发突破 三、民俗文化开发突破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突破 第三节 体制创新突破模式 一、股份制改革 二、土地适度流转 三、综合体制改革突破 第四节 科技带动突破模式 一、农业技术革新突破 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突破 三、综合技术革新突破 第五章 首都和谐村镇评价体系 第一节 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 一、小康社会的评价体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 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节 和谐村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三节 首都和谐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选择的注意事项 二、评价指标的筛选依据 三、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和谐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解释与评价思路 第四节 首都和谐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首都和谐村镇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城市主动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 二、政府通过整合规划与政策主导城乡一体化过程 第二节 重视地方治理水平的提高 一、村级治理要注重“全纳性”有效参与 二、强化乡镇基层服务和管理职能 第三节 发展科技教育支撑村镇和谐发展 一、强化科技支撑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 三、加强文化教育宣传 第四节 通过差异化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一、鼓励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 二、行政干预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北京市乡镇(地区)区划 附录2 和谐村镇建设的主要政策文件
章节摘录
三、和谐村镇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吃子孙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对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正确的政策取向。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持续性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和要求,当代人的发展应该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因此,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