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页数:146 字数:26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北京自金代建都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座古都所创造、遗留的物质文化,无疑是自金代以来各个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无疑也是各个时期特征最典型、反映最集中的。从考古学角度来讲,研究某个文化或文化类型,从都邑聚落人手是最直接的方法,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对历史时期考古而言尤其如此。古代建筑是北京灿烂的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金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大肆兴构。统治者们掌握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他们营建宫殿、苑囿、寺观、园林、衙署、离宫、坛庙、府库,以供他们处理政务、举行宗教仪式、游玩宴乐。历经岁月沧桑,曾经风光无限的皇家建筑大多早已倾毁,繁华消散。然“崇构已毁,遗迹犹存”,这些建筑都曾经是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建筑遗址又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工程技术水平的实物资料,通过对这些建筑遗址的揭示和阐释,可以获得有关王朝盛衰、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皇家建筑遗址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普通遗址的信息量。在城市考古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的今天,皇家建筑遗址在城市考古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突显。一是皇家建筑遗址的发掘本身就是城市考古的重要内容,二是皇家建筑往往有文献记载,是各个时期的城市地标,对稽考“名迹之存亡、道路里巷之变更”,具有特殊的标示作用。北京的城市建设迅猛异常,这意味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考古工作者都很难再拥有调查元大都和金中都时那样的条件和机遇,城市考古只能依赖于配合基本建设的发掘来进行,这使得多年积累的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资料显得十分重要,而皇家建筑遗址尤为重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近十年来,在配合基本建设过程中,对涉及的十余处皇家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不乏故宫、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这样著名的皇家建筑。这些都是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内容概要
本书是北京皇家建筑遗址的专辑报告,共收录考古发掘和调查简报13篇。涉及故宫西河沿、香山静宜园来青轩、普渡寺、圆明园、畅春园、国子监、清静化城塔院、恭王府、十三陵等十余处遗址,涵盖了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等明清时期的皇家建筑,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政治、宗教、建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古建筑、北京史地、古陶瓷等研究方向的学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故宫西河沿遗址北京香山静宜园来青轩遗址普渡寺遗址地铁四号线圆明园车站御道遗址圆明园北夹墙遗址圆明园正觉寺天王殿遗址畅春园大宫门建筑遗址及西花园石桥遗址国子监遗址清净化城塔院大殿遗址清代恭王府银安殿基址恭王府遗址外交学会院内高台建筑遗址明十三陵文物库房工程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西耳房东西宽6米,南北进深4.05米。前檐墙及东山墙破坏严重,西山墙保存状况略好。东耳房东西宽6.4米,南北进深4.05米。前檐墙东西残长3.15米,南北宽1.1米。耳房东南角地面残存1层残砖铺地砖。在西跨院东侧,有1条自东回廊延伸过来的甬路,东西宽0.8 ~1.05米,南北长35.5米,局部残存铺地砖。五、遗物出土遗物以各类瓷片为大宗,另有少量琉璃器、陶器残片及个别铜钱。瓷片较为破碎,无完整器。多为青花瓷,青釉、黑釉少量,其年代绝大部分属清代,有个别瓷片较为精细。琉璃构件有黄绿二色筒瓦以及黄釉脊兽等。铜钱1枚,为“康熙通宝”,环读。另在大殿发现l座转经塔。六、结语此次发掘揭露出普渡寺大殿、山门、回廊、影壁、院落、东跨院、西配殿等遗迹,初步探明普渡寺的建筑布局及结构,因原有建筑经过大规模改建且破坏严重,各遗迹的年代早晚及相互联属关系尚不清楚,但回廊和东跨院显然与具有统一格局的寺庙建筑风格不符。根据建筑风格及出土遗物的年代特征,可以将普渡寺的年代确定为清代。据《日下旧闻考》、《宸垣识略》等文献记载,普渡寺在清初为睿亲王多尔衮府邸,康熙三十三年改建为玛哈葛喇庙,乾隆四十年修,四十一年赐名普渡寺。上述记载正好与考古发掘揭露的遗迹相印证。清初顺治帝即位时尚年幼,皇叔多尔衮代摄朝政,权倾朝野,死后竞被尊称为成宗义皇帝。如此显赫的人物,其府邸自然高敞壮丽,这也正是普渡寺大殿及前院高敞阔大的原因所在。多尔衮死后的第二年,就被撤去爵封,家眷也被迫从府中迁出。至康熙三十三年,以睿亲王旧邸改建为玛哈葛喇庙。原府邸主要建筑格局未做大的变动,仅改建为寺庙的形式,而回廊等明显与寺庙格局不符的建筑,则被拆毁。出土的黄绿二色筒瓦以及黄釉脊兽等琉璃构件,在等级森严的清代均属皇家专用建筑材料,自然不是多尔衮府邸之物。尽管多尔衮是当时实际的统治者,死后被尊称为成宗义皇帝,但他毕竟还是不敢公然作出僭越违制的举动。
后记
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文化古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北京的考古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近十年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过程中,开展了数以百计的考古发掘工作,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这些发掘项目分布零散,时代不一,且遗存类型繁多,难以进行系统研究,不利于充分发掘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针对这种现状,宋大川所长提出以城市考古理念为指导,将发掘资料按遗存的性质进行归类,理清其脉络,查明其兴废更替,最终揭示古代北京起源、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北京皇家建筑遗址发掘报告》(以下简称《发掘报告》)就是在这一倡导下进行的首次尝试。这本《发掘报告》收录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近十年来关于皇家建筑的发掘资料,其中有个别遗址的资料已经发表,为方便读者,本次保持其文稿原貌也一并收入。这本《发掘报告》是集体劳动的成果。朱志刚、张中华等基建考古室的同志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撰写和组织撰写简报多篇;文献室的夏连保、叶芷提供了部分资料;李永强除撰写多篇简报外,还负责本《发掘报告》的统稿及定稿工作;琉璃河考古基地为资料的整理提供了后勤保障。科学出版社的编辑为这本《发掘报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成书时间较为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编辑推荐
《北京皇家建筑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与考古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