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黄进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前言
丹霞山是发现“丹霞地貌”之地,也是以“丹霞地貌”这一地貌学名词命名的地方。它是中国湿润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面积最大(18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区之一。丹霞山是岭南第一名山、奇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较全面系统论述丹霞山地貌的书!作者曾先后多年多次到丹霞山考察,历时共达280多天。兹将上述考察所得,并吸取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在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支持下,写成此书,以弥补上述遗憾。关于丹霞地貌的定义学界尚未取得一致共识。其含义目前有以下三种意见:以陈安泽为代表的认为,有陡崖的与丹霞山地貌相同,由中、上白垩统陆相红层形成的地貌,才称为丹霞地貌。其他陆相红层所形成的有陡崖的地貌皆不能称为丹霞地貌,应创立新的地貌类型名称来称呼。以黄进、陈致均、彭华为代表,其中黄进、陈致均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彭华认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两者含义基本相同。以刘尚仁为代表的认为,有陡崖的红色沉积岩地貌都是丹霞地貌,不论海相红层、陆相红层形成的有陡崖的地貌都是丹霞地貌。其他还有一些学者所下的定义,在此从略。
内容概要
当您走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广东韶关市丹霞山,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翠绿丛中的丹崖赤壁、丹霞辉映。这里“色如渥丹、烂若明霞”,这里丹山碧水、气象万千,好一派丹霞山绚丽风光,令人如痴如梦,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本书是著名地貌学家、丹霞地貌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当代徐霞客”称号获得者、中山大学黄进教授长期研究丹霞山地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地质、地理和地貌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揭示和阐述了丹霞山研究的历史、地质基础与背景、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各种地貌形态,并分区介绍了丹霞山地貌成因与景点,给出了地貌演化的定量方法和公式。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是图书,也是画册,是人们了解自然、融入自然、开阔视野、增长科学知识的良师益友,也可供地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黄进,男,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享受厅级政治生活待遇的离休教授,曾用名李见贤。1927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北斗镇下溪村。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旅游地貌组组长,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及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长及终身名誉理事长,广东省1:50万地貌图主编,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委、学术秘书及粤、桂、湘片片长。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河流动力学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对地貌制图、地貌坡面发育、地貌分类、河床沙波运动及其推移率测验和推移量计算、丹霞地貌和气压测高仪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改进了国际通用的沙波推移率计算公式。1956年设计出立体绘图仪,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研制的丹霞牌气压测高仪测高误差小于0.5米。截至2008年11月5日,对我国已发现的790处丹霞地貌的784处作了实地考察,对流水作用、崩塌作用、风化作用、喀斯特作用及低等植物作用所形成的丹霞地貌都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并创建了地壳上升速率、地貌年龄、岩壁后退速率和侵蚀速率四条定量测算地貌发育的公式,是全面系统研究中国丹霞地貌的一位学者。2006年5月荣获“首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
书籍目录
前言 1 丹霞山地貌研究概述2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 2.1 丹霞红盆地四周及基底地层 2.2 丹霞红盆地的地层划分 2.2.1 伞洞组(K1s) 2.2.2 马梓坪组(K1m) 2.2.3 长坝组(K1c) 1.长坝组第一段(K1c1) 2.长坝组第二段(K1c2) 3.长坝组第三段(K1c3) 4.长坝组第四段(K1c4) 2.2.4 丹霞组(K2d) 1.丹霞组第一段(K2d1)(巴寨段) 2.丹霞组第二段(K2d2)(锦石岩段) 3.丹霞组第三段(K2d3)(白寨顶段) 2.3 红层的产状 2.4 红层的断层 2.5 红层的节理 2.6 红层的碳酸钙含量3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1 丹霞山地貔形成的内力作用 3.1.1 600米夷平面 3.1.2 500米夷平面 3.1.3 400米夷平面 3.1.4 300米夷平面 3.1.5 200米夷平面 3.1.6 河流阶地 3.2 丹霞山地貌形成的外力作川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3.2.1 流水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地貌 1.一线天 2.巷谷 3.壶穴 4.水蚀平行小沟(晒布崖) 5.水蚀水平岩槽 6.水滴小洞 7.深切曲流 8.瀑布 9.天生桥 10.丹霞群山 3.2.2 崩塌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地貌 1.崩蚀地貌 2.崩积地貌 3.2.3 风化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地貌 1.凹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地貌 2.凸片状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地貌 3.风化堆积地貌 3.2.4 丹霞岩溶地貌 1.丹霞山上白垩统各类岩石主要氧化物及碳酸盐含量. 2.丹霞山的丹霞喀斯特地貌 3.2.5 低等植物对丹霞地貌发育的影响 1.温差风化 2.结皮风化 3.丹崖颜色更为丰富多彩4 丹霞山地貌分区 4.1 丹霞山主山地貌 4.1.1 本区范围 4.1.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2 韶石地貌区 4.2.1 本区范围 4.2.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3 玉女拦江-阳元石地貌区 4.3.1 本区范围 4.3.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4 姐妹石-上天龙地貌区 4.4.1 本区范围 4.4.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5 巴寨地貌区 4.5.1 本区范围 4.5.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6 观音山-大坑寨-狮脑山地貌区 4.6.1 本区范围 4.6.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7 风火山-常窝地貌区 4.7.1 本区范围 4.7.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8 五马归槽地貌区 4.8.1 本区范围 4.8.2 地貌成因和景点 4.9 鸭麻岩地貌区 4.9.1 本区范围 4.9.2 地貌成因和景点5 丹霞山地貌发育简史及地貌发育定量测算 5.1 丹霞山地貌发育简史 5.2 丹霞山地貌发育几个问题的定量测算 5.2.1 丹霞山地壳上升速率的定量测算 5.2.2 丹霞山地貌年龄定量测算 5.2.3 丹霞山岩壁后退速率的定量测算 5.2.4 丹霞山侵蚀速率的定量测算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2.3 长坝组分布于丹霞盆地边缘及盆地中央地形较低的地方。为一套紫红色山麓一湖泊沉积。厚约2000~2500米。与下伏马梓坪组呈不整合接触。按岩性组合,可分为四段。1.长坝组第一段主要分布于盆地东南边缘、西南缘河边厂、南部长坝和东部平甫、周田等地,在盆地北半部未见出露。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厚483米。周田平甫、大桥镇长坝村底部夹多层火山岩。据长坝钻孔资料,底部有几十米厚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2.长坝组第二段主要分布于盆地东南缘的长坝及西南缘河边厂等地,盆地北部未见出露。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厚层状一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中薄层细砂岩、粉砂岩。厚度巨大,达1001米。3.长坝组第三段整个盆地均有分布,其中西北部有大面积分布,主要分布于大井村、格顶东、岩头等地;盆地东部分布于龙王坪、猪头皮、麻坑等地;盆地北部在青湖塘及盆地中部的大、小瑶山、均坪等地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砾岩、砂砾岩。厚度342~545米。在黄子塘、龙王坪二地见到火山岩夹层。
后记
2009年11月8日,是中山大学地理系建系80周年的纪念日。我于解放前1948年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1952年毕业。毕业后留校在地理系任教,教授地貌学及河流动力学,并从事丹霞地貌研究。1989年离休。离休后,仍致力于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至今,我在中山大学地理系已满61周年,度过了我教学、考察和研究的一生。值此中山大学地理系建系80周年华诞之际,我撰写出版《丹霞山地貌》一书,作为系庆80周年、校庆85周年献礼!本书原定今年五六月份完稿,截至今年4月间已完成一半书稿。后因今年5月26—28日,在广东韶关市丹霞山召开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要我赶写中国丹霞地貌的论文及研制中国丹霞地貌简表,并参加这次丹霞地貌国际会议。为此,不得不暂停《丹霞山地貌》一书的写作。直至今年7月中旬才恢复此书的续写工作,于8月底脱稿。9月1日,书稿(彩色光盘)寄给科学出版社吴三保编审,经他审阅后,认为光盘中的彩色照片分辨率不够高,部分照片已陈旧褪色,建议更换新的照片,以提高图书质量。此议立即得到丹霞山侯荣丰、刘加青、陈再雄、温亚苟、曾明及仁化县谢锦树等同志的热情支持。他们提供了不少新的照片替换了不少旧的照片。
编辑推荐
《丹霞山地貌》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