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廉水 编 页数:583
前言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已是“中国制造业研究报告”的第六辑,它既保持了前五辑的风格,在大量运用权威数据的基础上,顺着总体评价、区域分析、产业和企业研究的思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也有了几点不同,主要是: “新型制造业”在连续五辑作为第一章的内容进行不断延伸和深入的研究阐述之后,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已经形成稳定的框架、明晰的理念和丰满的内涵,今年不再作为正文进行阐述。 今年报告中所涉及的原始数据资源,以及我们整理的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包括中国)的相关资料,均作为附表提供给各位读者,以方便大家查阅。 在今年的报告中,新增加了“中国制造业:国际比较研究”一章,专门就中国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的保护能力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的“制造业综合竞争能力”(新型化程度)进行了评价与排名,今后我们会加大国际比较研究的分量,努力提升国际比较的深度。 在以往的研究报告中,我们都将主要内容翻译为英文供国外同行们参考,但因为今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直接出版了完整的英文版参加国际图书展,因此,在本期研究报告中不再将主要内容翻译为英文。 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开始,我们的研究始终贯穿着“新型制造业”的理念,不断探索科技支撑和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在这五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等快速提升的事实,我们希望这份研究报告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成为准确反映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轨迹的研究报告。 在今年的报告写作过程中,杜占元同志已经担任科技部副部长,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主编,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他表示他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这份研究报告,继续提供一些见解和建议,并祝这份研究报告越来越好!祝中国的新型化道路越走越宽!
内容概要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资源约束与自主创新的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70873063)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3JZD0014)的后续研究成果,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2006、2007、2008)后的第六辑研究报告。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回顾了中国制造业30年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教训,评价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型化”程度,预测了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总量成为世界第一的时点、预测了中国制造业资源消耗及污染治理的前景状况,点评了中国制造业“十大强省”、“十大强市”,评选了中国最受尊敬的30家制造业企业,述评了2007年国内外研究制造业的学术文献,推荐了最值得阅读的国内外各10篇优秀学术论文,同时推荐了3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30篇论文及10种学术期刊。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是一部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年度报告,是一部汇集中国制造业发展数据的工具书,是一部国内外研究制造业发展学术动态的导读书。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适合政府机关决策人员、企业领导、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关心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所有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李廉水,男,1957年10月生。江苏泰州市人 1978年3月~1982年1月,东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东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1999年,清华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曾在江苏省泰县俞垛知青农场务农,1982年毕业留东南大学工作,先后任社会科学系副主任、经济学系主任、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其中,1990~1992年,由省委组织部派往江苏省建湖县任科技副县长);2004年经过公推公选,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2006年经公推公选,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中心教授;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04年以来合著年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 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决策咨询奖;合作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办公室颁发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重要贡献”荣誉证书;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中国优秀技术经济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中国制造业:总体评价与预测1.1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评价指标1.2 中国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1.3 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数研究1.4 中国制造业总体趋势预测1.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2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发展研究2.1 区域制造业:新型化评价2.2 中国制造业:“十大强省”2.3 中国制造业:“十大强市”2.4 东部三大都市圈制造业分析2.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3章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研究3.1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总体评价3.2 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关键指标分析3.3 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发展研究3.4 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分析3.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4章 中国制造业:国际比较研究4.1 国际比较研究的思路与方法4.2 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国际比较4.3 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国际比较4.4 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国际比较4.5 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国际比较4.6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5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研究5.1 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总体特征5.2 规模最大的50家制造业企业5.3 效益最优50家制造业企业5.4 成长最快50家制造业企业5.5 最受尊敬3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5.6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6章 全球制造业研究动态述评6.1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进展6.2 国外制造业研究进展6.3 最值得阅读的10篇制造业中文文献6.4 最值得阅读的10篇制造业英文文献6.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3.指标设置的综合性 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指标的设置应弥补传统制造业统计体系反映资源环境成本能力较弱的空缺,包括有关制造业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 4.指标设置的动态性 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应体现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敏感性;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能够反映一般、突出重点;指标选择应能够与时俱进,把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制造业发展看做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进行考察,把“新型制造业”进程放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中作出科学评价。 5.指标设置的简明性 制造业发展涉及面较宽,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尽可能从多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以免遗漏重要信息。但构建过程中必须避免相同或含义相近以及相关性较强的变量重复出现,做到简明、概括、实用,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适当选一些辅助指标。 6.指标设置的一致性 指标设置应当和评价目标具有一致性,不是也不可能建立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标体系。针对区域进行评价时,指标设置时从总量、效率、潜质、对地方贡献等方面出发;针对产业进行评价时,则侧重从均量、效率、潜力等方面考虑,避免新兴产业因发展时间短、规模不够大而出现评价偏差。 1.1.3 三维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指标的定位和指标设置原则,本节主要是构建并进行中国制造业总体评价和各行业评价指标。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我们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3个方面选取51个指标,通过专家咨询和因子分析方法,测评和选择了19个指标,构建了综合反映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各行业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1)。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