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薛长礼 页数:202
前言
时代的伟大实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而真正适合时代需求的理论又的的确确将会引导时代的社会实践。可以说,自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拥有较为悠久历史的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始终是在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发展成熟的;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吉林大学的法学理论学科积极地发起、推动和参与了一系列对于我国整个法学的基础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都具有非常重大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法学的观念变革、方法更新和理论进步的重大活动;可以说,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本身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需求和理论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理论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推动实践、指导实践的一个例证。 在历史进入21世纪初始的2000年,以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为核心所组建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随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被纳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在2004年,以法学理论学科为依托,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在整合了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组成的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研究所被批准为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在这样的三大平台基础上以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及我国法学理论界和法学教育界对于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在我国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的高度认可的体现。 经过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近10年建设,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在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信息与咨询服务、学科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期间和在这之前,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专著型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的基本渠道都是各位老师和研究人员自行联系出版。此种方式当然也可以反映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科学研究的状况,但无疑只是片段性或片面性的,无法全面而整体性地展示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科学研究的全貌。
内容概要
社会劳动问题是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核心问题,而劳动权是社会劳动问题的核心问题。本书在反思“现代劳动观”及其支配下的劳动权知识基础上,以“劳赋人权”为基点,系统研究了“综合劳动观”语境下劳动权的概念、意涵、体系、性质与价值等基本范畴的理论。依凭这些理论,本书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分析了全球结构中劳动权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中国劳动权的历史、现状和法制前景。 本书适合从事理论法学、宪法学、劳动法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及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薛长礼,山东省胶南人,1969年3月生于吉林省白山市。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主持或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北京化工大学课题2项,发表《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等10余篇论文,主编教材3部。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第一章 劳动权的重构:概念、体系与意涵 第一节 劳动权研究的学术梳理 第二节 劳动权的重构 第三节 劳动权的法理结构分析 第四节 劳动权的权利内容结构 第五节 劳动权的特征第二章 劳动权的生成与变迁 第一节 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思想渊源 第三节 权利生成与变迁的一般模型 第四节 劳动权生成与变迁的展开 第五节 劳动权历史变迁的评价第三章 劳动权的法律性质与价值架构 第一节 作为义务的劳动 第二节 劳动权的性质研究 第三节 劳动权的价值架构 第四节 劳动权的宪政意义第四章 权利系谱中的劳动权 第一节 基本权利体系中的劳动权 第二节 劳动权的限制与限制原则 第三节 劳动权面临的权利冲突第五章 劳动权的实现和保障 第一节 劳动权的享有与实现 第二节 劳动权的立法保障 第三节 劳动权救济的制度架构第六章 全球结构中的劳动权 第一节 全球结构是劳动权的新场域 第二节 全球结构中劳动权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劳动权的国际人权机制 第四节 全球结构中劳动权的法理反思 第五节 全球结构中的中国劳动权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转型中国的劳动问题 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处于较为剧烈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领域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所谓“转型时期的中国”。中国步人转型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在任何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系统变迁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乃是就业与职业结构的转型。事实上,后工业主义与信息主义都认为就业与职业结构变迁是新社会结构降临的历史变迁过程里最强烈的经验证据,其特征为从商品转向服务、管理与专业性职业的崛起、农业与制造业工作的减少,以及多数先进的经济体里工作的信息内容逐渐增加。”①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社会结构的核心”,②中国社会劳动领域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深受特定时空文明情势影响的嬗变。第一,由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分的劳动就业制度向市场导向的劳动就业制度嬗变;第二,由城乡二元经济下的分割劳动力市场向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嬗变;第三,作为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部分,就业结构、就业方式、就业领域、职业结构发生了结构性嬗变;第四,国家主导的行政化劳动关系向社会主导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嬗变。在这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背后,贯穿劳动世界的指导性原则也随之发生嬗变,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集体主义取向的劳动制度向集体主义、个体主义并重取向的劳动制度转变;其二,以行政性政策为主的规制向以法律制度为主的规制转变;其三,追求绝对平等的理念向自由、平等、效率并举的理念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结构性嬗变并不是遵循一个主题,始终如一地线性地发生,而是呈现多元态势的、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相左的面相。更为要紧的是,这种嬗变置身于日趋明显的全球结构之中,其演进、变迁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结构的影响,并在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和互动。
编辑推荐
洞见劳动权的法理结构,建构社会法的基石范畴,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探究全球化和转型中国社会背景下劳动权的实现和保护机制。 ——著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