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汪基德 等编著  页数:233  字数:293000  

前言

当代,以国际互联网普及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催化下,一场教育革命正悄然兴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发展。如何抢抓机遇,抢占国际教育竞争的制高点,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崭新课题。正如国务委员陈至立所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就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情况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设备更新较快,管理较为复杂,每一个国家、地区,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问题,也面临着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开拓创新。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一批青年学者,多视角地展开中国教育信息化理论探讨和实践模式研究,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该研究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类科研课题共十余项。这一系列研究以推动并指导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

内容概要

心理素质在个人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影响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也对优秀人才适应这个环境所应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从学生心理素质包含的主要内容入手,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全书共11章,第1、2章分别对教育信息化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概述;第3章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4~11章分别论述了常见心理素质的概念、构成及信息化环境下的培养策略。    本书可供从事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线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府决策者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序前言1  教育信息化概述  1.1  教育信息化的源起    1.1.1  人类全面发展的需求    1.1.2  科学技术的发展  1.2  教育信息化解读    1.2.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1.2.2  教育信息化的要素    1.2.3  教育信息化特征  1.3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及意义    1.3.1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1.3.2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1.4  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与发展    1.4.1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1.4.2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2  心理素质教育概述  2.1  心理素质概述    2.1.1  心理素质的概念    2.1.2  心理素质的结构    2.1.3  心理素质的特征    2.1.4  当前学生面临的心理素质问题  2.2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2.2.1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2.2.2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2.2.3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2.3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    2.3.1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    2.3.2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2.3.3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建议    2.3.4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衔接问题  参考文献3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1  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3.1.1  教育方式变化    3.1.2  教育的任务变化    3.1.3  教师的地位和功能变化  3.2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3.3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3.3.1  学校领导的心理问题    3.3.2  普通教师的心理问题    3.3.3  学校内部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人员的心理问题  3.4  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3.4.1  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需求    3.4.2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4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4.1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概述    4.1.1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含义    4.1.2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作用  4.2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构成    4.2.1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相关理论    4.2.2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构成  4.3  信息化环境下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4.3.1  信息化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特征    4.3.2  信息化环境下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因素    4.3.3  信息化环境下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原则    4.3.4  信息化环境下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5  应对方式  5.1  应对方式概述    5.1.1  应对方式的概念    5.1.2  压力、挫折与应对方式    5.1.3  应激与应对方式  5.2  应对方式的构成    5.2.1  自我防御    5.2.2  自我调节  5.3  信息化环境下应对方式的培养    5.3.1  教育信息化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5.3.2  信息化环境下应对方式的培养  参考文献6  学习策略  6.1  学习策略概述    6.1.1  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    6.1.2  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6.2  学习策略的构成    6.2.1  学习策略构成要素    6.2.2  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6.3  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策略的培养    6.3.1  信息化环境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6.3.2  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策略的培养  参考文献7  情绪智力  7.1  情绪智力概述    7.1.1  情绪智力产生的原因    7.1.2  情绪智力的内涵    7.1.3  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的关系    7.1.4  情绪智力的作用    7.1.5  信息化环境对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  7.2  情绪智力的构成    7.2.1  情绪智力的构成    7.2.2  情绪智力的测量    7.2.3  情绪智力的实证研究  7.3  信息化环境下情绪智力的培养    7.3.1  情绪智力教育的必要性    7.3.2  信息化环境对情绪智力教育的影响    7.3.3  情绪智力培养的途径  参考文献8  自我意识  8.1  自我意识概述    8.1.1  自我意识概念及其发展    8.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8.2  自我意识的构成    8.2.1  自我意识的理论    8.2.2  自我意识的结构  8.3  信息化环境下自我意识的培养    8.3.1  信息化环境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8.3.2  信息化环境下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9  意志品质  9.1  意志品质概述    9.1.1  意志的内容概述    9.1.2  意志品质概念内涵    9.1.3  意志品质的作用  9.2  意志品质的构成    9.2.1  意志的相关理论    9.2.2  学生意志品质的评价  9.3  信息化环境下意志品质的培养    9.3.1  信息化环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9.3.2  信息化环境下意志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10  适应能力  10.1  适应能力概述    10.1.1  适应能力的概念    10.1.2  适应能力的特点    10.1.3  适应能力的作用  10.2  适应能力的构成    10.2.1  适应能力的相关理论    10.2.2  适应能力的构成  10.3  信息化环境下适应能力的培养    10.3.1  教育信息化对适应能力的影响    10.3.2  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    10.3.3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11  创造力  11.1  创造力概述    11.1.1  创造力概念界定    11.1.2  创造力研究的发展历程  11.2  创造力的构成    11.2.1  创造力的构成    11.2.2  创造力的特征    11.2.3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特征    11.2.4  创造力的主要成分  11.3  信息化环境下创造力的培养    11.3.1  我国青少年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11.3.2  教育信息化对创造力的影响    11.3.3  信息化环境下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 教育信息化概述1.3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及意义1.3.1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关怀是什么?这些是教育信息化必须明确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的利用只是手段,它并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有些研究者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这是把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作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这种界定及其理念是片面的。还有,提高教育效率又是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呢?当然教育信息化必然会提高教育效率,但是提高教育效率不是教育信息化目的的全部,或者说不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应该是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带动教育系统内的各个方面的变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来培育信息文明。所以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不是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身只是手段,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培育高度的信息文明。那么培育信息文明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人类福祉的最终实现,这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关怀。我们再以发生学的方法来剖析教育信息化实现其终极目标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三个阶段:首先是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使用;其次是信息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最后是培育出高度的信息文明和实现人类福祉。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的教育系统的外部,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源头。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到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即教育信息化的第一阶段,是一个技术社会化的过程。所谓技术社会化,指的是“在社会的整合与调适下,使技术成为社会相容技术的过程”。我们所追求的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的合理使用,也就是信息技术的良性社会化。

编辑推荐

《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