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吕志轩 页数:143
前言
我国农业在由传统牛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资源环境遭受了工业废弃物,农业生产自身过量以及不当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产生的有毒物质的双重污染,我国的农田土壤、灌溉用水、大气被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初步估计,重金属污染农田已经达到2千万公顷,农药污染农田910万公顷,污水灌溉污染的农田面积达216.7万公顷,大气污染面积533.3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占地和毁田13.3万公顷。废水中油脂成分会影响作物的呼吸和生长,土壤中有害化合物及重金属会通过作物根系被作物吸收,导致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形成了农产品污染。 农产品污染不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而且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以蔬菜产业为例,许多进口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蔬菜竞争力,纷纷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蔬菜的出口。这些措施表现为严格的质量与技术标准、繁琐的质量检验和检疫程序以及繁杂的包装要求等。如日本从2003年1月份开始,对我国出口的蔬菜的检测指标由过去的6项增加到40多项,而且批批检查。尤其是2006年5月29日正式实施的有“世界上最苛刻的农残比”之称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对700余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成分设定了允许残留限量标准,又称“暂定标准”。其中“暂定标准”中与农业化学品有关的标准就有51 392个,涉及药品达534种;对尚不能确定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成分,设定0.01ppm的“统一标准”,一旦输日蔬菜食品中药残含量超过设定标准将被禁止进口。这一新的高标准残留农药限制把许多中国的蔬菜、肉类等食品挡在了国门之外。据日本媒体报道,施行新的残留标准之后,2006年6月份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蔬菜、鱼虾肉类等食品比上年同期减少将近20%,特别是新鲜蔬菜以及鳗鱼等农产品的进口数量降幅更大。面对进口国较高的质量卫生标准,已经发生了多起因质量不合格被退回、销毁的事件。据统计,在“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的一个月,福建省对日本出口农产品524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1.98%,自日本退运进口的农产品达到64.2万美元,主要集中在烤鳗、蔬菜和罐头类产品上。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理论,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多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农业清洁生产实施的外部条件、内在动力、制度保障以及政府干预的积极作用等问题,提出了可交易的农业环境产权制度是保障农业清洁生产实施的外部条件、实现清洁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内在动力、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组织制度保障等结论,认为政府在农业清洁生产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适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从事农业清洁生产领域工作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人员参阅。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农业清洁生产的内涵与发展实践 1.1 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1.1.1 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 1.1.2 清洁生产的内涵 1.2 清洁生产的发展实践 1.2.1 国际清洁生产推行状况 1.2.2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的进程 1.2.3 目前清洁生产的局限 1.3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 1.3.1 化肥的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1.3.2 农药的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1.3.3 地膜的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1.3.4 不合理灌溉引起的环境问题 1.3.5 畜牧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 1.4 农业清洁生产的内涵 1.4.1 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 1.4.2 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与内容 1.4.3 农业清洁生产的总体原则 1.4.4 农业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 1.4.5 农业清洁生产的工程体系 1.4.6 农业清洁生产与无公害农业的关系 1.5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1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5.2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可行性 1.6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主要障碍 1.7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措施和途径 1.7.1 农业清洁生产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 1.7.2 农业投入品的生产与使用技术体系 1.7.3 畜牧业污染的预防与防治技术体系 1.7.4 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1.7.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体系 1.7.6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1.7.7 产地环境修复和地力恢复技术 1.7.8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其清洁化生产链接技术 1.7.9 农业信息技术 1.8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范化模式集成案例第2章 农业环境产权制度与农业清洁生产 2.1 农业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实质 2.2 农业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原因 2.2.1 农业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2.2.2 农业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 2.3 农业污染治理的传统方法及其局限性 2.4 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制度创新 2.4.1 产权与效率 2.4.2 农业环境产权的含义与特征 2.4.3 农业环境产权的界定 2.4.4 农业环境产权交易 2.5 我国农业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设计 2.5.1 农业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设计原则 2.5.2 农业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构架第3章 农业清洁生产的优质优价原则和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3.1 农业清洁生产的优质优价原则 3.1.1 清洁农产品的含义 3.1.2 清洁农产品优质优价原则实施的必要性 3.1.3 我国实施农产品优质优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 农业清洁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3.2.1 农业清洁生产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3.2.2 农业清洁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形成原因 3.3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纠正与清洁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的实施 3.3.1 政府干预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纠正 3.3.2 市场规制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纠正 3.3.3 实施清洁农产品优质优价原则的具体措施第4章 农业清洁生产的产业组织制度 4.1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的历史变迁 4.1.1 古代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 4.1.2 近代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 4.1.3 建国后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 4.2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对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约束 4.2.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业产业的市场结构 4.2.2 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民对农业清洁生产的态度 4.2.3 从农业清洁生产的角度对农业产业绩效的分析 4.2.4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产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 4.3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业清洁生产 4.3.1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内涵 4.3.2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目标 4.3.3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实质 4.3.4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4.3.5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实证分析:约束条件及其治理机制第5章 农业行业协会与农业清洁生产 5.1 我国农业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变革 5.2 我国农业行业协会与农业清洁生产要求的不适应性 5.2.1 我国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行农业清洁生产过程中的滞后性 5.2.2 我国现有农业行业协会在推行农业清洁生产过程中的不完善性 5.3 农业清洁生产对发展与完善我国农业行业协会的要求 5.3.1 从农户(农业企业)来看 5.3.2 从政府来看 5.3.3 从市场本身来看 5.4 我国农业行业协会的完善对农业清洁生产有效实施的促进 5.4.1 农业行业协会在促进农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应具备的职能 5.4.2 国内外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经验 5.4.3 完善我国农业行业协会、促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措施第6章 政府与农业清洁生产 6.1 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变革 6.1.1 亚当·斯密的“消极政府”理论 6.1.2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 6.1.3 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新综合理论 6.2 农业清洁生产实施过程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2.1 农业清洁生产实施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现象 6.2.2 农业清洁生产实施过程中政府干预具备的优势 6.3 政府在农业清洁生产中应发挥的经济职能 6.3.1 为农业清洁生产提供公共服务 6.3.2 做好农业清洁生产的产业规划 6.3.3 维护农业清洁生产的市场秩序 6.3.4 进行农业清洁生产的制度改革与创新 6.3.5 对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必要的政府管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农业清洁生产的内涵与发展实践 1.1 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1.1.1 清洁生产产生的背景 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反映非常强烈。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对策,如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其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工业生产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检测越来越多,规定控制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而对污染治理与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排放的要求,企业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治理费用,即使如此,一些要求仍难以达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