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信中,王琅 等编著  页数:626  字数:1320000  

前言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亿万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维系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消费的增加,人类活动对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加剧,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很多物种甚至在人类认识它们之前就消失了。生物多样性异乎寻常地退化和消亡必将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合理保育和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引起了国际和国内的广泛关注,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代表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并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我国也在多个部门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1996年发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国情报告》,从而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通常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为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两种类型,其中就地保护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在人类活动如此普遍的今天,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并进行合理的管理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措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2531个,面积1.52亿hm,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5.2%已超过世界约12%的平均水平。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为中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庐山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和地质历史为人类保存了极为丰富而且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历来都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庐山位于中国最长的大江——长江与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的交汇处,是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中部鄱阳湖平原上的一座独立的山体。庐山周围平原高度一般来说海拔不到50m,庐山主峰高达1474m,其生态系统不仅代表了鄱阳湖平原的生物地理特征,同时,丰富的垂直带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与其北邻地区植被的亲缘联系。庐山是文化、宗教和政治名山,1928年,著名学者胡适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来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由于庐山具有独特而多样的保护价值,江西省人民政府1981年就批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成为江西省建立的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庐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后,积极而有效地保护了庐山的生态系统、自然景观、自然资源和文化景观,并促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又将庐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庐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一方面依靠自己的科技人员,进行生物本底和生态调查,与此同时又积极组织、接待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考察、研究和教学实习。历年来到庐山实习的高校有50余所,每年上山实习的学生数以千计。庐山因此成为国内众多大学教学实习的首选之地。这样,既发挥保护自然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效能,同时也发挥了科研和教学基地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2005年庐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邀请17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对区内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综合考察研究,历时3年,在对庐山生物多样性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次考察初步统计庐山本土高等植物达2475种、昆虫2519种、脊椎动物348种、陆生贝类65种。此外还发现了1个新属、3个新种,1个新亚种。查明了产于庐山的生物模式标本达169种;同时在植被演替、外来植物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新发现。专家们在经费有限、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实地的综合调查,在当前学风浮躁的背景下,这种对科学的认真态度和奉献精神使我感动。

内容概要

本书对庐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内容涵盖了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生物多样性、生态评价等综合情况,详细介绍了庐山的自然环境、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并对庐山自然保护区的各自然及人文环境进行了评价。其研究成果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研究领域达到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    本书适合作为全国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农林大学的教授及学生、全国生物学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旅游专业的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刖吾英文前言第一篇 综合报告 第1章 自然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水文   1.3 气候   1.4 土壤 第2章 生物资源   2.1 物种资源   2.2 生物区系   2.3 植被   2.4 森林资源   2.5 产地庐山的生物模式标本科   2.6 资源植物   2.7 古树   2.8 珍稀动植物   2.9 外来植物 第3章 生态评价   3.1 植被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2 脆弱性   3.3 多样性   3.4 稀有性   3.5  自然性   3.6 面积适宜性   3.7 地质代表性   3.8 科学价值   3.9 经济和社会价值第二篇 自然环境 第4章 庐山地质、地貌和水文特点   4.1 地质特征   4.2 地貌   4.3 水文特征   附: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第5章 庐山气候   5.1 光能资源……第三篇 植物资源 第四篇 动物资源第五篇 专题调查研究第六篇 自然保护区评价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1.1 地理位置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全长6403km,居世界第三位。长江自源头到湖北省宜昌为上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为中游,湖口到出海口为下游。自宜昌以下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是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约20万km。,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长江中下游大型吞吐湖。鄱阳湖水由湖口流人长江,目前,湖口水位22.0m(吴淞水位)时,鄱阳湖水面面积4078km。,容积300.89亿m。(江西省水文局,2007)。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的西畔,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屹立于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中心的一座独立山体。198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庐山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大体以庐山山麓环山公路为界,地跨星子县、九江县和庐山区三个县区,范围包括整个庐山山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庐山自然保护区就是庐山。保护区南北长约28km,东西宽约16km,面积29 234hm2(见彩图)。地理坐标为29°30′N~29°41′N,115°51′E~116°07′E。1.2地质、地貌、水文1.2.1 地质  构成庐山山体的岩层古老而复杂,主要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质岩。  庐山自然保护区地层除三叠纪外均有系统的出露,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是世界闻名的“地质博物馆”。该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系属中国扬子板块东段“彭(山)庐(山)九岭地体”范围内,区内的主体褶皱为庐山复背斜,总体轴向NE-SW。  庐山山体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早在晚白垩纪就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在新生代新近纪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庐山地区于2330万~320万年前上升,在庐山周围产生一系列高角度正断层,作为正断层下盘的庐山,相对快速上升,使庐山成为突出于鄱阳盆地的一座断块山。  1.2.2地貌  庐山地貌较为独特,是由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构造地貌、冰蚀地貌和流水侵蚀地貌叠加而成的复合地貌。庐山山体东西两侧山边线近乎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西侧为莲花洞断层,东侧为五老峰断层,都是高角度正断层。庐山山体上部比较平缓,边沿陡峭,峡谷深幽。从总体上看,地貌特点是“上平外陡”。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m,最低山麓海拔只有23m。  海拔1000m以上的低中山地貌单元范围内,以新近纪至第四纪更新世形成的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其上叠加了更新世的冰蚀地貌特征,使之山脊山峰多呈尖锐的刃脊或角峰;山谷多是U形宽谷、盆地,保留了“古夷平面”的地貌特征,如五老峰和五小峰之间及庐山植物园、芦林湖、东谷、西谷等地。  海拔500~1000m的低山或中低山地貌范围内,构造剥蚀、侵蚀作用均较为显著。低山地貌大多位于断块的下盘的强烈上升范围,也是更新世冰川U形谷分布地段,冰蚀作用强烈,断层崖多,地貌反差大;流水侵蚀也特别强烈。同时悬崖、峰谷、岩坎、瀑布、壶穴、碧潭都十分发育。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考察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