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牛文元 编 页数:437 字数:64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区域”的尺度上(约为1万一10万km2数量级),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种平均分布的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一般估计,城乡二者在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1:50;城乡在财富能力的比重上约为50:1;城乡在富裕程度上的比例约为70:30;城乡在人口数量上的比例发达国家为85:15,发展中国家为50:50;城乡在生态质量上的比例约为30:70。很明显,一个区域总是存在着两类经济水平、两类社会形态、两类生活水平和两类生态质量。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考虑中,如何实现区域在“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运行中的一体化水平,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在数量梯度、质量梯度与心理梯度上的动态平衡,如何在区域中达到城乡和谐、城际和谐与区域和谐的最高社会效能,如何获取区域在发展红利上的“交集最大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反思传统城市化战略、构建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总体上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目前还不到50%,低于中等收入国家15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相差更远。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成为快速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巨大“瓶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的巨大“瓶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进一步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美国《华尔街日报》2003年1月8日(记者戴维·菜格发自北京)以“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标题报道,“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人口迁移:l亿多人从贫困的农村地区转移到了城市和工业制造区,但这只是开始”。
内容概要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下,新型城市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有机协调,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质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建设现代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任务为出发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立集群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型和可持续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模式。本报告共分4篇16章,完整提出了有别于传统城市化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全面梳理了60年来中国城市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变辽过程;系统总结了中国新型城市化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内涵和战略要点;深刻揭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表征”、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质量表征”和城乡机会平等的“公平表征”,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统一判别;首次提出了全面衡量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集中表达了“中国新型城市发展能力”的各类数量内涵和动态评估。 本报告可为各级决策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国际组织提供参考。
书籍目录
序引论第一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理论报告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 第二节 城市化 第三节 新型城市化 第二章 因际国内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城市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 城市空间分析 第一节 城市的地理空间分析 第二节 城市的经济空间分析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空间分析 第四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识别 第一节 现代城市发展的复杂性 第二节 城市发展的八大内在关系 第三节 八大内在关系分析 第五章 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第一节 城乡关系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城乡关系演变的历程 第三节 目前中国城乡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城乡协调发展对策 第六章 中国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第二节 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发挥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第一节 新型城市化的战略地位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才是国家真正的成功第二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主题报告 第八章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系数 第三节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分析 附录 计算城乡区域差异的17种系数与模型 第九章 统筹城乡的新型城市化 第一节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第十章 统筹城乡的战略创新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创新 第三节 战略任务 第十一章 统筹城乡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城市基础实力 第二节 城市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城乡统筹能力 第十二章 统筹城乡的发展质量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质量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质量的构成 第十三章 统筹城乡的发展公平 第一节 统筹城乡发展公平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公平的构成 第十四章 新型城市化的支付成本 第一节 城市化成本分析的背景、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第三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设计报告 第十五章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 第一节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统计原则 第四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设计 第五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第四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统计报告 第十六章 中国新型城市化统计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中国城市样本选择的说明 第二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数据统计图表 第三节 中国新型城市化资产负债分析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中国新型城市化理论报告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 美国著名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人类对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直到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不列颠百科全书》对“City”的解释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规模大,也更为重要。” 现代汉语词典对“城市”的解释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 列宁说:“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我国著名系统学家钱学森院士从系统的观点,对城市概括为:“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积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一、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前农业化时代,人类由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发展到乡村聚落;第二次是农业化时代,固定城市出现,城市设施逐步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次是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居住于城市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邸永君,2007)。城市产生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的筑城历史,在中国,则是夏王朝时期的筑城作邑。城市起源的根本是来自当时社会分工、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等的需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