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跃清 等编著 页数:215
前言
高原低涡、切变线是青藏高原上生成的特有的天气系统,其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我国夏季多发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在很大程度上与高原低涡、切变线东移出青藏高原密切相关。高原低涡、切变线的活动不仅影Ⅱ向青藏高原地区,而且还东移影响我国青藏高原以东下游广大地区。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青藏高原观测站网的建立,卫星资料的应用,以及我国第一、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开展,关于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国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科学研究、业务预报水平不断提高,为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进一步适应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广大气象台(站)及科研、教学、国防、经济建设等部门的要求,更好地掌握高原低涡、切变线的活动规律,系统地认识高原低涡、切变线发生、发展的基本特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预报技术能力,做好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负责,四川省气象台参加,组织人员开展了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研编工作。经过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以及有关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的大力协助,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顺利完成。它的整编出版,将为我国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性保障,推动我国灾害性天气研究与业务的深入发展,发挥对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公共安全的气象支撑作用。本年鉴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李跃清、郁淑华、彭骏、张虹娇、高文良,四川省气象台顾清源、徐会明,巴中市气象局肖递祥等合作完成。本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03)》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原低涡、切变线概况、路径、东移出青藏高原的影响系统以及高原低涡、切变线引起的降水等资料图表。
内容概要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本书根据对2003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线过程的总降水量图、总降水日数图。 本书可供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航空、军事、地质、国土、民政、高原山地等方面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墓本资料。
书籍目录
前言Foreword说明第一部分 高原低涡 2003年高原低涡概况(表1~表10) 高原低涡纪要表 高原低涡对我国影响简表 2003年高原低涡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 高原低涡路径图 青藏高原低涡降水资料 ①0301 4月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②0302 5月2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③0303 5月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④0304 5月18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⑤0305 5月20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⑥0306 5月24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⑦0307 5月2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⑧0308 6月3~4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⑨0309 6月5~7日 总降水量图 总降水日数图 ……第二部分 高原切变线
章节摘录
插图:2003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的低涡共有33个,其中在青藏高原东部生成的低涡共有26个,在青藏高原西部生成的低涡共有7个(表1~表3)。2003年初生高原低涡出现在4月初,最后一个高原低涡生成在10月下旬(表1)。从月际分布看,主要集中在5~7月,占了一大半(表1)。移出高原的青藏高原低涡主要集中在6~9月,占了绝大部分(表4)。此外,本年度1~3月和11~12月没有高原低涡生成,其余各月有高原低涡生成,各月生成高原低涡的个数差异大,具体详见表1。2003年青藏高原低涡源地绝大多数在青藏高原东部。移出高原的青藏高原低涡共有9个,其中2/3生成于青藏高原东部,1/3生成于青藏高原西部(表4~表6),移出高原的地点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其中,甘肃、四川,各有3个(表7)。本年度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最小值以576~579位势什米的频率最多,占了36.4%(表8)。夏半年,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最小值也以576~579位势什米的频率最多,占了37.5%(表9);冬半年,高原低涡中心位势高度最小值在564~567位势什米内,占100%(表10)。全年除影响青藏高原以外对我国其余地区有影响的高原低涡共有28个,其中11个高原低涡造成过程降水量在100mm以上,造成过程降水量在150rTlm以上的高原低涡有4个,0319、0320、0323、0326分别在山东赣榆、四川冕宁、四川安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