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养殖生态学及健康养殖理论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赵文  页数:223  字数:281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科研实践和文献资料,主要阐述了刺参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刺参池塘养殖的一般技术环节、刺参养殖池塘生物种类多样性、刺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池塘刺参健康养殖理论。本书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出版本书势必对当前正在蓬勃发展又存在巨大风险的刺参养殖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丰富了刺参养殖的专业知识,为海洋水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刺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态学研究概况  第一节  刺参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  刺参的形态构造    一、外部形态    二、内部构造  第三节  刺参的个体发育    一、生殖细胞的来源与发生    二、个体发育  第四节  刺参的生长  第五节  刺参的生态分布和习性    一、地理分布    二、栖息环境    三、运动与摄食    四、生殖习性    五、特殊的生理活动  第六节  刺参对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一、温度适应    二、盐度适应    三、pH的适应    四、溶解氧    五、氨氮    六、光照    七、重金属    八、底质第二章  刺参池塘养殖一般技术环节    一、我国刺参的养殖概况  二、刺参池塘养殖一般技术环节    三、辽东半岛部分地区刺参池塘养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四、池塘无公害刺参不投饵养殖建议标准第三章  刺参养殖池塘生物的种类多样性  第一节  浮游植物    一、蓝藻门Cyanophyta    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三、金藻门Chrysophyta    四、黄藻门Xanthophyta    五、隐藻门cryptophyta    六、甲藻门Pyrrrophyta    七、裸藻门Euglenophyta      八、绿藻门Chlorophyta  第二节  浮游动物    一、原生动物Protozoa      二、轮虫Rotifera    三、枝角类Cladocera    四、桡足类Copepoda    五、其他浮游动物    六、浮游幼虫  第三节  底栖动物    一、螺类    二、双壳类    三、线虫    四、端足类    五、海鞘    六、白脊藤壶    七、多棘海盘车    八、长蛸    九、虾类    十、蟹类  第四节  游泳动物    鱼类第四章  刺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非生物环境特征    一、温度    二、盐度    三、密度    四、水色    五、透明度    六、酸碱度    七、硬度    八、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九、刺参池塘溶解氧的昼夜变化    十、营养盐含量的昼夜变化  第二节  浮游植物    一、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    二、浮游植物的优势种    三、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四、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    五、叶绿素含量及其季节  变化    六、初级生产力    七、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浮游动物    一、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    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三、浮游动物的季节  变化    四、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五、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浮游细菌    一、浮游细菌的密度    二、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季节  变化    三、小结与讨论  第五节  悬浮物结构及有机碳库储量    一、悬浮颗粒物的组成及其含量变化    二、颗粒有机碳(POC)      三、溶解有机碳(DOC)    四、总有机碳(TOC)    五、小结与讨论  第六节  底栖动物    一、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及其季节  变化    三、优势种海洋线虫的季节  变动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七节  其他生物类群    一、游泳动物    二、大型植物  第八节  刺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刺参生产量    一、刺参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特点    二、刺参养殖池塘刺参的生产量    三、实验池塘的刺参生产量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第五章  池塘刺参健康养殖理论探讨  第一节  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必要性、概念和途径    一、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健康养殖的概念    三、健康养殖的途径和措施  第二节  池塘刺参健康养殖理论探讨    一、水:刺参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    二、种:刺参池塘养殖的良种选育和生态育苗    三、饵:刺参的营养需求及投喂策略    四、混:虾池混养的生态机制与刺参养殖新模式    五、密:水产养殖容量及其研究方法    六、轮:刺参的捕捞和轮捕轮放    七、防:池塘养殖刺参的病害预防与免疫    八、管:科学管理,防患于未然附录 刺参一些免疫相关指标的测定方法简介    一、吞噬细胞百分率及吞噬活性的测定方法    二、溶菌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三、碱性磷酸酶测定方法    四、酸性磷酸酶测定方法    五、组织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参考文献图版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刺参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态学研究概况  第五节 刺参的生态分布和习性  一、地理分布  刺参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浅海,属寒温带种,它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及俄罗斯的远东近海;在我国它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大连、旅顺、长海等地近海,尤以长海县的大长山、广鹿、獐子、海洋等诸岛岩礁地带产量最大。此外,辽宁省的瓦房店及绥中县的止锚湾等地近岸也有分布。其次,河北的北戴河,山东的长岛、烟台、威海、龙口、青岛等地沿海以及江苏的连云港均有分布,其分布的南限为连云港的平山岛。  二、栖息环境  刺参多栖息在水深3~15m的浅海中(辽宁省长山岛海域可达35m),生活在水流小、无淡水注入、海藻繁茂的岩礁底或底质较硬的泥沙底。刺参是一种能耐受很强压力的动物。从几米到几千米水深都能存活,但它一般多生活在水深3~20m的海底。刺参喜欢栖息于岩礁、乱石底质,并有丰富的海藻资源。刺参长期生活在光线不足的昏暗海底,喜欢弱光,特别是在刺参的繁殖期内,产卵和排精一般在夜间进行,遇到强光刺激身体就会收缩。刺参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它摄食时离开所在的岩礁,在暴风雨或风浪到来之前,它需要寻找安全的场所。夏季水温上升,刺参要选择既安全又安静的场所进行夏眠。因此,岩礁、碎石、海藻丛是刺参的首选栖息地,刺参还能以海底大量堆积的牡蛎壳和贻贝壳作为栖息场所。  三、运动与摄食  刺参白天蜷伏在乱石缝隙中间,夜里以其腹部的管足作为运动器官,在运动时辅以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向前做波浪式的匍匐运动。刺参没有视觉器官,但感官很灵敏。我们发现,刺参的触手、疣足和腹部的管足主司感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刺参池塘养殖生态学及健康养殖理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不太全面
  •   内容很是一般,但后面实图还是挺不错的
  •   和其他类似书籍相比,没有太多的专业性,也很少就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和内容。只能算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