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才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前言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区域经济地理学》一书已出版近10年。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球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和区域问题的出现,使经济科学开始重视地理,也使地理科学更加重视区域,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迅速发展。因此,新情况与新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迫切需要从学科角度进行新一轮的理论总结与概括。 就本人而言,近10年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教学经验和社会经济实践,使我加深了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重要性日益被学术界和政界所认识。在新的学科发展阶段,更应对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也更应昭示学科的广泛实践性与应用性。 基于上述变化与认识,我决定修订并出版《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 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区域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学系列著作之一。全书由3篇16章组成,其中第一章与第十六章为重新撰写,其余各章均进行了部分修改与补充。全书最后请刘继生教授帮助审改,并由黄馨博士做统稿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的区域经济地理学教材。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经济地域、经济地域系统3篇,共16章。书中以劳动地域分工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为主线,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客体,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与应用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区域开发规划、城市规划、区域政策等领域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第一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第二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第三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 学科性质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科 第五节 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 第六节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建设任务 第二章 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理论结构 第四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基本认识 第三节 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地理内涵 第四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现代区域经济地理学科 第四章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要素流动及其地域组合 第三节 经济地域运动的影响与制约因素 第四节 经济地域运动规律第二篇 经济地域 第五章 经济地域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理学的区域观 第二节 经济地域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经济地域的组成要素 第四节 经济地域的结构 第五节 经济地域的共同属性 第六章 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条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第三节 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 第四节 人口、劳动力与科技条件 第五节 经济条件 第六节 社会条件 第七节 诸条件因素的相互联系与互为制约 第七章 区域的产业部门结构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科 第二节 要素流动组合与企业部门类型 第三节 产业部门结构的组成及其一般发展规律 第四节 地域部门结构类型的划分 第八章 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地域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四节 地域空间结构类型 第五节 我国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研究面临的主要课题第三篇 经济地域系统 第九章 经济地域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客观性 第二节 经济地域系统结构 第三节 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十章 经济地带系统 第一节 经济地带形成发展的客观性 第二节 经济地带的形成发展机制与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经济地带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经济地带的主要功能及其划分目的和主要依据 第五节 经济地带划分实例 第十一章 经济区系统 第一节 经济区系统形成发展机制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经济区系统与经济区划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经济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第十二章 城市地域系统 第一节 城市地域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 第二节 城市地域系统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特点 第三节 城市地域系统的结构与类型 第四节 城市地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科 第十三章 规划区系统 第一节 规划区系统的特征与类型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第十四章 地缘经济地域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形成机制与结构功能 第三节 实例分析——以图们江地缘经济区为例 第十五章 经济地域系统实证分析 第一节 吉林省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吉林省经济地域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第三节 吉林省经济地域格局的发展态势 第十六章 经济地域系统的协调与调控 第一节 世界地域巨系统及其地域关联 第二节 我国的地域系统与区域关系 第三节 我国地域系统与区域关系的调控与对策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五、劳动地域分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发展的动力 分工与联系是人类经济(产业)活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世界上如果没有分工,当然也就谈不到联系。有了部门分工,才有部门间的联系,有了地域分工,才有地域间的联系。劳动地域分工是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部门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分工越细,地域分工的形式越复杂,分工程度越高,地域分工的规模越大、水平越高。回顾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在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作用下,在前资本主义后期,首先是在一国之内,形成“小地方市场之网”(列宁,1984),进而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国内市场体系、城市体系、经济区体系,也就是国内分工体系。随着部门分工与地域分工伸向世界各个角落,便形成了世界市场体系和全球的国际分工体系,并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只有在与世界广泛联系中,才能求得发展。 六、劳动地域分工的新形式与新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部门分工与地域分工均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形式,形成了许多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部门分工越分越细,同时,综合集成趋势也在发展。部门分工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诸多的新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分工发展速度加快,形成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综合集成趋势,如制造业诸多零部件生产可以依靠电子与数控技术,使许多零部件由单独生产集中到一个工序,减少了生产与分工环节。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兴的现代物流业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于一体,实现多部门的联系与集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