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姜振寰,苏荣誉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并且不像其他文明时断时续。20世纪上半叶,以李俨、钱宝琮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和以李约瑟(Joseph Needham)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以薮内清为代表的日本学者筚路蓝缕,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经过几代人近百年的艰苦奋斗,队伍不断壮大,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日益繁荣。这些学者,或是发掘中国古代文明的丰富宝藏,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或是不断探索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提出并探索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等一系列问题,还由此引发了中西科学文化的对比研究。随着学科建制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的深人和领域的拓展,更多的学术课题被提出,更多的学者投身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队伍中来。为了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加强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先贤们决定召开系列性的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以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和交流。之前共召开了九次会议:第一届 1982年鲁汶大学,比利时14人第二届 1983年香港大学,中国香港24人第三届1984年中国科学院,中国110人第四届 1986年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90人第五届1988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100人第六届 1991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英国70人第七届1997年深圳南山区政府·深圳大学,中国140人第八届 1998年柏林工业大学,德国130人第九届 2001年香港城市大学,中国香港130人此次会议(第十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我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和教学的一支生力军。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在中国现代科技史、西方科技史、日本和俄国科学史等领域以及科技战略和政策等方面,成绩卓著,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努力下,会议得以在美丽的松花江畔顺利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与我国内地和台湾、香港的130位学者躬逢此次盛会。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的学术论文集,全书收录了国内外学者提交的21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科学、技术、农学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也来自历史、文化、考古、艺术、社会学、工艺学等多个方面,是真正意义的“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本书适合从事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姜振寰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主编。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技术哲学、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哈尔滨市政协常委。
.
苏荣誉
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1962年7月生于陕西山阳。1979年入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83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研究中国金属史。
曾先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访问教授;美国史密森学会福布斯访问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现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科协副主席。

书籍目录

前言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编史学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技术史缺失的危险——关于中国史学研究的一项思考地方科学技术史理论初探从社会经济结构与社会人的两维度透视李约瑟问题14世纪初中国数学中断并从此沉寂数百年析试论科技史研究的价值与开发应用Dragon Veins,Cultural Chauvinism,and the Energy of the Land中国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防治从西医的视角看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中美医学交流:坎农的影响与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The Reception of Atomic Theory in China:1842~1895The Reception of Relativity in China:The Japanese Influence陶葆楷与中国的环境科学辽宋金元科技创新与理学关系的几点定量定性分析Simulated Experiment,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for the Question about “MedievalPreparations of Urinary Steroid Hormones”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Application on Testing Ancient T中国古代青铜合金演变的初步探讨刘仙洲与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明史研究“耙”等诸字及其所表示的农具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中国传统箭矢制作及使用中的力学知识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从上述实例及对其的分析中可见,在社会科学的史学等领域,虽然有人已经注意从航海技术和助航工具等角度对郑和与哥伦布的远洋航行进行比较研究,但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却缺少有说服力的论证。如“表一”,虽标明了“大型海船”在中国使用的时间,但却在“欧洲采用该技术大致年代”一栏里使用了问号,而这恰恰是从造船技术上研究郑和与哥伦布航海的关键所在。对郑和与哥伦布船队的分析,在注意双方航海的次数、规模、船舶吨位等外在表象的同时,忽略了对双方船舶性能、航行海域特点等因素的剖析。有自然科学工作者注意到船的性能和航行海域的特点对航行的影响,但却没有对社会科学相关研究成果中技术史缺失的问题作出及时回应,致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呈两张皮的研究态势。诚然,学科构成了知识生产相对封闭的话语体系。学科分类的不断式微化,不仅具有挖掘和疏导学术能量的功能,也有助于研究的系统化和技能的专门化,这使学科的存在有其天然的合理内核。然而,同样毋庸置疑的是,由于历史是人类经历的记录和解释,这就决定了历史学必定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整体史。更何况,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其独立存在的权利基础也是最大化和最优化地发挥学科的作用,这又使围绕历史学的学科界线的有效性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成为必要,使历史学既不丧失自己的学科特性又要走出故步自封的窠臼成为必要,以由此恢复被人为生硬割裂的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并回归历史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客观性。历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和实物的挖掘与研究,“修复遭到破坏的残存物,复原那些已经湮没的东西,在混乱中施加某种秩序,将残缺不全的部分加以拼凑,辨识残存物的由来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它的真正性质。”就内容而言,技术史本属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专门史的近亲。在理论上,技术史应该成为整体主义大史学治史观念呵护的主要对象。没有技术史支撑的整体主义史观,一定不是名副其实的。同样,离开了对技术本身各要素以及技术与技术之外其他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也不会展示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大史观。虽然技术史不是万能的,但在某些相关历史问题上,技术史的确有恢弘的发展空间与广阔的回旋余地,同时也兼具弥补政治史和经济史等领域单线发展之不足的功效。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技术史是真历史的必要支撑,强化技术史研究是假历史让位于真历史、片面历史让位于全面历史的重要途径。与之相对应,在史学重构的努力中,还技术史本来面貌,对技术史的史学价值和社会功用作出客观估价,就成为史学研究不可规避的课题。尊重历史、敬意历史,并致力于体现历史学所具有的“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和“启迪民智”的基本功能,是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编辑推荐

《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集(精)》即是大会组委会从大会提交的论文中挑选汇编而成的。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的主题是“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与我国内地和台湾、香港的130位学者躬逢此次盛会。会上交流了1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国科学、技术、农学和医学的多个领域,学者们从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生态学、工艺学等多个视野和角度进行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不错,但太贵了

推荐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