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请买家自查 页数:249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和杨勇是在23年前,即1986年参加长江科学考察与漂流探险中认识的。当时大家都很年轻,有股子血气方刚的劲头。20年后,即2006年在纪念长江科学考察与漂流探险的活动中,又一次见面,而这恰缝我调任成都山地所4个多月。面谈中知道这么多年来,他已经由最初的河流探险跨入到了对山地环境生态的科学考察探险中来了,特别是对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等敏感地区影响的科学考察。而后又在《人与生物圈》一个“布衣学者”人物专访的报道中,了解到了他更多的科学考察探险的足迹,这让我顿生感佩之意。这么多年来,他完全可以很安逸的生活着,不必如此奔忙。但他还是依旧保持他的“野性”,坚持去许多环境恶劣的地方考察,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实际考察资料,也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很有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丈夫豪气。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瞬间就震惊了中国和世界。大难之时尤显国人的大爱精神,四面八方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危险冲向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在众多的自愿者中,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赶往汶川,花了两天多的时间才到达。他先后数次深入灾区进行考察,累计时间达6个月,对地震触发的次生山地灾害情况了解得很多,获得了好多宝贵的资料,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体现出一个“布衣学者”对灾后恢复重建中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景记录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及其后长达一年的地质次生灾害的大型图文画册。 作者以龙门川地震带自汶川至青川一线为走向,从地质、地貌、水文、生态、大刑工程建设、人居环图片及资料可为灾后重建及今后的防灾减灾提供境等多视角展示5.12汶川大地震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灾难。书中大量图片为此次大地震震后考察的死角,均为本书首次公布。书中详尽的考察重要的依据。 本书适合政府相关决策机构,城巾规划部门,各级减灾防火办公室,水利水电公路等大型工程设计、建设单位,地质、地矿研究院、所,大学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也适合5.12大地震的幸存者和广人救援者及所有关心本次地震的人们作为大地震的纪念物永远存留!
书籍目录
汶川震中区、岷江河谷彭州银厂沟什邡石亭江、金河磷矿区绵竹绵远河、清坪安县高川、茶坪青川青竹江、红光、马公平武平通、石坎、南坝北川唐家山、陈家坝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5.12汶川地震以后,我立即推迟了西北水资源考察项目,马上招来我的那些伙伴们,一次又一次的进入到——地震灾区。地震刚过,好多地方还没有灾情信息,人们十分焦急。凭着我多年的山区考察经验和对岷江河谷以及龙门山地区的了解,我意识到这些地区的灾情更为可怕。地震引发的地质次生灾害更具有扩展性和持续性,山里的民众更需要及时救援,水电站、水库、堰塞湖等情势更需要及时掌握和应对。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我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要更快的进入到汶川和岷江峡谷。因为当时新闻里说汶川是震中,映秀、北川等地都成了那个样子,汶川简直就不可想象。地震时,我又在甘孜野外,根本得不到太多的信息。在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几条紧急建议后,我还把在上大学的儿子以及同学叫上在芦山汇合后向汶川方向出发。陡峭的杂古脑河峡谷里,滚石和碎屑流不断砸向已经布满了石头的公路,一串串抢险车辆和救援队伍被阻在危险四伏的公路上。我们不顾一切,以“执行特殊任务’’为由过了一道道设卡,车被砸的遍体鳞伤。16日晚上到了汶川草坡,那时汶川县城已经与外界有了联系。当我决定弃车徒步准备沿岷江下行时,几个伤痕累累的灾民见到我们似救星一般,并说与他们同行的好几个人都被滚石砸死,我们只好将他们带回到汶川县城。
编辑推荐
《龙门山地裂山崩:5.12汶川大地震地质遗迹和地质次生灾害》以5·12地震以前岷江流域2000年以来自然景观和开发建设变迁为题材,完全展现了沿龙门山主地震带数十个山体破裂所形成的特大型山崩滑坡等地质灾害遗迹,包括到目前为止未曾报道过的灾区边远死角以及地震灾区江河水系电站、水利设施、交通设施、矿山、企业、城镇乡村等破坏情况和地质次生灾害发展趋势。300多幅高清空中与地面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印装大气严谨,是一本可携带的地震地质遗迹公园,这是5.12地震以来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图文画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憾力,具有珍藏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