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雷  页数:424  

前言

继2004年初四川沱江流域特大水污染事件(资阳、内江、简阳三城市上百万人20天无净水可饮)之后,2004年夏季以来又发生了全国性的能源三荒(煤、电、油供应短缺)。2005年以来,由于北方地区出现气候异常,北京、新疆乌鲁木齐以及河南的郑州、安阳、开封、鹤壁、焦作、漯河等多个城市相继出现了供气紧张的局面;2007年因蓝藻暴发,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和浙江的湖州等城市发生数百万人饮水困难。上述事件表明,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保障的基础显得何等脆弱,资源环境保障能力的建设与城镇化的发展显得何等不协调。显然,能否建立牢固的资源环境保障基础不仅成为国家城镇化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也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即人类社会生存方式重大转变时期的资源环境保障及其内在协调机理。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统计资料表明,2005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了48.7%,较全球工业化初期的1800年的城镇化率(5.1%)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超过了74%,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尚不足44%。根据联合国最新研究报告,21世纪全球人口城镇化将明显加快,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近6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里。中国是世界上城镇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以前。然而,就中国的现代城镇化发展而言,其历史只有50多年。实际上,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强调的是国家工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工业化),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发展相当缓慢。1980年,中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9.4%。进入80年代后,中国城镇化发展明显加快,200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近43%。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将继续保持较快的速度。考虑到中国人地关系的演进状态,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因为城镇化发展所面临时任务不仅在于如何消纳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提高城镇自身的发展标准,而且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支撑这种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1985-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了0.83倍,而城镇的土地、水资源和一次能源消费则分别提高了0.66倍、2倍和1.1倍。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的话,那么,城镇化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生存和发展)空间组织形式的一次变革。实际上,大约自18世纪以来,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承担起了国家或地区财富产出和积累的主导职能,并且在而后的进程中得到不断提升。例如,我国663座规模以上城镇的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按市区产出计算,2000年)。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则超过了70%。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首先,重新探讨了现代城镇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行为。现代城镇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移的过程,其中,直接

书籍目录

前言上篇  基本概念与国外实践 第一章  城镇化发展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阐述   第二节  城镇功能与职能   第三节  城镇化的再认识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城镇化发育的资源环境基础   第一节  概念与模式   第二节  开发阶段   第三节  现代资源环境开发特征   第四节  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   第五节  结论中篇  中国实践 第三章  中国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一节  总体变化   第二节  空间扩展   第三节  城镇等级与规模变化   第四节  城镇职能与类型多元化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国现代城镇化发育的空间格局变化(区域)   第一节  现代城镇化发育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华北区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三节  东北区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四节  西北区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五节  华东区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六节  中南区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七节  西南区现代城镇化发育   第八节  结论 第五章  中国现代城镇化发育的资源环境基础   第一节  国家资源环境基础综合评价   第二节  资源环境消费特征   第三节  资源环境压力及变化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及变化的国际比较   第五节  结论 第六章  区域城镇化发育的资源环境基础   第一节  区域资源研究基础本底评价   第二节  区域资源环境消费特征   第三节  区域城镇化资源环境产出效益评价   第四节  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及变化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基础   第一节  土地资源基础评价   第二节  中国现代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占用演变   第三节  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土地资源占用演变   第四节  省级城镇化进程的土地资源占用演变   第五节  典型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土地资源占用演变   第六节  中国城镇化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   第七节  结论 第八章  中国城镇化的淡水资源基础   第一节  国家淡水资源评价   第二节  淡水资源消费行为与计算方法   第三节  全国及区域城镇用水及结构变化   第四节  省级城镇用水及结构分析   第五节  用水产出效益分析   第六节  典型城市淡水资源分析   第七节  结论 第九章  现代城镇化的能源消费及保障   第一节  城镇化发育的能源资源基础   第二节  中国能源资源基础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的能源消费增长及结构变化   第四节  中国城镇化的能源供应时空协调   第五节  中国城镇化的能源利用效率   第六节  结论 第十章  中国城镇化的固体废物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城镇固体废物产生的时空特征   第三节  城镇固体废物处理和再利用的时空特征   第四节  固体废物再利用模式的对比研究   第五节  结论下篇  未来趋势判断及对策 第十一章  未来趋势判断   第一节  城镇化发育的国家需求   第二节  城镇化发育的基本趋势   第三节  国家资源环境压力变化   第四节  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变化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二章  结论及对策   第一节  认识及过程   第二节  中国的实践   第三节  未来趋势判断   第四节  基本对策

章节摘录

插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发育的相关作用和影响要比发达国家表现得强烈。这种情况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然而,进入21世纪后,建立在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不断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其中以技术、资本和市场等方面的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如此发展环境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举步维艰,以致第二产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35.5%快速下降到了2005年的29.6%,降幅达到了近乎6个百分点,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对整个城镇化发育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发育的相关作用和影响远没有发达国家表现得那样稳定和持续。1950年,第三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为37.3%,如此比重在国家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还是很高的。然而,由于国内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加之政治秩序的稳定程度差,以及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原因,在经历了30多年较快速度的增长之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开始裹足不前,最终导致在城镇化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力逐步下降局面的出现(图3-12b)。最后,与上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情况最为特殊。这种特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非线性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存在着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同的由升到降的基本变化特征,但是,由于第二产业所表现出的相对较强持续作用和影响。

编辑推荐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探讨了现代城镇化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现代城镇的资源环境消费行为。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基本进程、结构演进和资源环境占用(消费)特征。对中国未来城镇化发育趋势及其资源环境占用(消费)增长趋势进行了判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可供从事城镇化、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地理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相关人员、政府决策者参考之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选题契合国家大政方针,读之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