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富强 页数:2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把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一个壮族村寨——平安寨作为社会透视单位,以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在社会转型理论观照下,依乡村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两大历史进程——经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与国家加强对乡村社会控制的努力,循经济变迁和社会重构两条线索展开,通过对其在现代化背景下乡土重构过程进行论述,展现其经济社会变迁的方式与图景,揭示其内在法则和逻辑。
作者简介
李富强,男,博士,教授,“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1981~1985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习考古学,获学士学位。1985~1988年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攻读文化人类学,获硕士学位。2005~2008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人类学,获博士学位。
1988年7月~2002年3月,在广西民族研究所工作。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2000年1月~2002年3月,任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兼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机关刊物《民族之声》主编。2002年3月调广西民族大学工作至今。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壮学研究中心(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
至今已出版论著9部(独著4部,合著中第一作者3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约90多篇,译文6篇。主持、参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重大课题16项。科研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鉴定为“达到国内领导先进水平”1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 二、现代背景下社会变迁的社会人类学理论脉络 第三节 研究思路、资料来源和框架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资料来源 三、框架结构第二章 社区背景 第一节 位置、历史、人口、聚落 第二节 区域背景与联系 第三节 传统生产·周期·仪式 一、传统生产实践 二、年度周期和仪式制度 第四节 社区内源结构 一、“栏” 二、“勒栏”和“泰瓦” 三、寨老制度第三章 制度、市场与经济变迁 第一节 传统生存经济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经济内卷化 一、半殖民地背景下的小农经济内卷化 二、集体制下的内卷化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内卷化经济的突破第四章 权威与秩序重构 第一节 寨老统治的蜕变与维系 第二节 民国“新政”和寨老边缘化 第三节 人民公社制及村庄“国家化” 第四节 村民自治: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再建构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 重构中的转型:“平安模式” 第二节 转型中的失衡:“3·25事件”的警示 第三节 重构与调适:迈向繁荣与和谐 参考文献附录1 马城寨宗支附录2 龙脊乡廖氏家谱附录3 依古历碑附录4 兴安县西外区龙脊团添丁会布告附录5 Liaokangying 1996年9月19日日记附录6 Liaokangying 1997年2月28日日记ABSTRACT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 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指出:“自古以来就有两个中国:一是农村中为数极多从事农业的农民社会,那里每个树林掩映的村落和农庄,始终占据原有土地,没有什么变化;另一方面是城市和市镇的比较流动的上层,那里住着地主、文人、商人和官吏——有产者和有权有势者的家庭。”①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几何时,中国城市和市镇的繁华让“野蛮的”西方人惊慕不已。然而,斗转星移,时过境迁。l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相形于以工业化、都市化为特征的西方文明的生机勃勃、蒸蒸13上,中国落后的农业,分散、贫穷、凋敝的乡村较之以往更引人注目。于是,中华帝国的城市淡出了西方人的视野,乡村主宰了中国的形象。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H.Smith)是反映西方中国观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人物。1899年,他出版了《中国乡村生活》(Village Lifein China)一书,以自己在中国农村的亲身经历和对中国农村敏锐的观察,对中国农村进行了精彩、生动的描述,明确提出“中国乡村是这个帝国的缩影”,考察乡村是认识中国的最佳切入点和关键②。而在另一部以中国乡村生活为素材写成的著作《中国人德行》(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在村庄比在城市更易于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知识,必须把村庄看做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单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