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国家减灾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 编 页数:272 字数:403000
前言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灾区地方各级政府立即行动起来,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2008年5月13日,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党组召集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全面分析了抗震救灾的形势,并决定组建抗震救灾专家组。5月16日,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主持召开了由两百多名专家组成的“抗震救灾专家组”成立大会。部长万钢和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就“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方式做了总体部署,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力以赴用知识和技术支持抗震救灾工作,并密切关注抗震救灾的总体进程,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迅速上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相关部门。5月18日起,在“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基础上,科技部与国家减灾委协商,联合组成“国家减灾委员会一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原专家组全体成员作为新专家组的成员参与此项工作。5月2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国家减灾委员会一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除继续本组的工作外,还全力参与“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特别是其下设的灾害评估组的全部工作。
内容概要
国家减灾委员会一科学技术部抗震救灾专家组针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科技需求,依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的要求,与国家减灾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即民政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以及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汶川地震灾害范围、灾害损失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估工作。本书介绍了这三项评估的结果,并对汶川地震灾害做了多方面和综合的分析,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汶川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与基础设施破坏,资源毁损和环境破坏等灾情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书可为指挥灾区恢复重建的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救灾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受灾民众重建家园时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开展灾害与风险评估研究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灾区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分析 第1章 灾区地质构造分析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3 地层岩性 1.4 工程地质岩组划分 参考文献 第2章 灾区地震烈度划分 2.1 潜在震源区划分 2.2 震区应急地震区划图 2.3 地震烈度 第3章 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分析 3.1 地质灾害类型 3.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3.4 地质灾害初步分析 3.5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第4章 灾区气候与气象灾害分析 4.1 地震灾区主要气候特点 4.2 汶川地震灾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和次生灾害 第5章 灾区堰塞湖与震损水库、堤防治理排序 5.1 堰塞湖治理排序 5.2 震损水库治理排序 5.3 震损堤防治理排序第二篇 灾区综合灾害分析与评估 第6章 灾区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6.1 总体技术路线 6.2 灾情初判 6.3 灾情应急监测与评估 第7章 灾区范围综合评估 7.1 灾害范围评估原则和依据 7.2 综合灾情指数 7.3 灾害范围类别及范围划定 7.4 地震灾害范围类别评估结果 7.5 综合考虑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人民政府要求后的评估结果 第8章 灾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8.1 评估范围、目标与方法 8.2 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8.3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8.4 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和建议 第9章 灾区农田损毁与影响评估 9.1 极重灾区土地利用特点与农业基本情况 9.2 极重灾区遥感样区耕地损毁评估 9.3 主要结论 第10章 灾区经济损失及影响评估 10.1 地震损失估算方法 10.2 四川省损失的总体推算 10.3 地震损失的分类加总法估算 10.4 其他地区的经济损失 10.5 总体经济损失 10.6 汶川地震的经济影响 10.7 重建投入的初步估算 参考文献 第11章 灾区灾害损失综合模型评估 第12章 灾区综合灾害损失评估第三篇 灾区恢复重建承载力分析与评估 第13章 灾区断层“避让带”的划定 第14章 灾区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评价 第15章 灾区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估 第16章 灾区生态与生产恢复分区 第17章 极重灾区恢复重建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分析 第18章 灾区恢复重建空间布局研究附录
章节摘录
第1章 灾区地质构造分析1.1 自然地理概况2008年5月12日的地震及余震震中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的汶川一茂县一北川一带。这一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地貌复杂多样,包括极高山、高山、中高山、中山、低山和河谷及盆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由极高山过渡为四川盆地。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线相应一致,为NE-SW向和NW-SE向。汶川县地处龙门山系和邛崃山系之间,为高山峡谷地区。1.2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研究区位于中国大陆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两侧。西侧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东侧北部为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构造带,现今整体抬升;东侧南部为四川盆地,现今整体表现为下降(马宗晋等,1998;吕庆田,1997;武红岭等,1996;杜兴信,邵辉成,1999)。研究区现今活动断裂主要包括龙门山断裂系、鲜水河断裂系和昆仑一秦岭断裂系,均为该区的控震断裂带。
编辑推荐
《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可为指挥灾区恢复重建的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救灾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受灾民众重建家园时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开展灾害与风险评估研究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