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科学 作者:顾景范//杜寿玢//郭长江 页数:746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临床营养学》第二版,在经受五年实践考验之后,犹如旭日腾升地问世了。该书融会并辩证地洞察了人体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因而以独到的视野剖析人与环境,尤以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共生的关系带来的矛盾统一规律:人必须与自身环境取得协调和均衡,从而能够面对生活中的有利与不利的因素,取得最佳的生活质量,也就是在疾患这种失衡中,取得最佳的选择,能够东山再起。第二版的特点之一是,切中现实中的要害,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确实是一本解决当前与长远营养问题的力作,正如我在第一版序言中所提及的:该书的作者与编者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具有极高造诣的学者,他(她)们的努力是值得称颂的,而其效果,将是为广大人们造福祉。是为序。
内容概要
本书由我国从事营养和临床医学工作的多位资深专家合作编写完成。在2003年第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特别介绍了一些营养相关疾病防治上的观点,因此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全书分为营养学基础与疾病的营养防治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植物化学物、营养与基因表达、营养与免疫功能、营养与自由基损伤等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领域,第二部分继续关注与营养紧密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编写专家根据本人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参考国外最新资料,提供了临床营养方面较新的信息,具有临床与基础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国内与国际结合的特点。 本书是一部供营养医师、临床医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及与营养相关的专业人士使用的高级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能量 第一节 能量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第二节 提供能量的营养素 第三节 人体能量消耗 第四节 能量平衡、能量需要量与膳食参考摄入量 第五节 能量代谢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能量的食物来源第二章 蛋白质 第一节 蛋白质的命名和分类 第二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化学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第五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生化代谢 第六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生理功能 第七节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评价 第八节 蛋白质需要量第三章 核酸 第一节 核酸的分类 第二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第三节 核酸的生物合成、代谢与利用 第四节 核酸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天然食物中核酸的含量及有关痛风问题第四章 脂类 第一节 脂类的种类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脂类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第四节 脂类的生化代谢 第五节 食物中的脂类及其营养评价 第六节 脂类的供给量第五章 糖类 第一节 糖类的分类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糖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第三节 糖类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膳食糖类参考摄入量 第五节 糖类的来源及其在膳食中的地位第六章 膳食纤维 第一节 膳食纤维的定义及主要成分 第二节 膳食纤维主要成分的结构 第三节 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 第四节 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 第五节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膳食纤维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 第七节 膳食纤维的适宜摄入量及食物的选择第七章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一节 维生素A 第二节 维生素D 第三节 维生素E 第四节 维生素K第八章 水溶性维生素 第一节 维生素C 第二节 维生素B1 第三节 维生素B2 第四节 烟酸 第五节 维生素B6 第六节 叶酸 第七节 维生素Blz 第八节 泛酸 第九节 生物素 第十节 胆碱第九章 无机盐 第一节 钙与磷 第二节 镁第十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第一节 水 第二节 钠 第三节 钾 第四节 氯 第五节 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第六节 酸碱平衡第十一章 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碘 第三节 铁 第四节 锌 第五节 硒 第六节 铜 第七节 铬 第八节 钼 第九节 氟 第十节 锰第十二章 植物化学物 第一节 类胡萝卜素 第二节 多酚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 第四节 有机硫化物第十三章 营养与基因表达 第一节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第二节 基因多态性对营养代谢和相关疾病的影响第十四章 营养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况 第二节 营养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 其他有关物质的免疫调节作用 第四节 结语第十五章 营养与自由基损伤的防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营养状况与自由基稳衡性动态的关系 第三节 营养对辐射损伤的防治 第四节 营养对衰老、应激与剧烈劳动中自由基损伤的防治 第五节 营养对疾病中自由基损伤的防治第十六章 营养素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药物与食物及营养素相互作用的机制 第二节 药物对食物及营养素的作用 第三节 食物及营养素对药物的作用 第四节 药物与营养素或食物的特殊相互作用 第五节 药物-营养素相互作用的预防第十七章 食物过敏 第一节 食物过敏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食物过敏的诊治第十八章 营养与应激反应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应激反应条件下的代谢变化 第三节 应激条件下介导代谢反应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营养补充对应激反应的影响第十九章 营养调查 第一节 膳食调查 第二节 体格测量及评价指标 第三节 营养缺乏病的临床体征检查 第四节 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 公共营养监测第二十章 膳食指南 第一节 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第二节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 第三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第二十一章 营养缺乏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饥饿 第三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第二十二章 营养状况评定及营养风险筛查第二十三章 医院膳食 第一节 医院常规膳食 第二节 特殊治疗膳食 第三节 诊断用试验膳食和代谢膳食第二十四章 证据支持的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第三节 外科营养支持的管理与监测 第四节 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第二十五章 创伤和感染 第一节 创伤和感染后的临床及代谢改变 第二节 创伤和感染后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 第三节 创伤和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第二十六章 胃肠道疾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常见的胃肠道症状 第三节 食管疾病 第四节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第五节 小肠和大肠疾病 第六节 乳糖不耐受症 第七节 短肠综合征 第八节 进食障碍第二十七章 肝胆胰疾病 第一节 营养与肝脏疾病 第二节 肝脏损伤 第三节 脂肪肝 第四节 肝硬化 第五节 肝性脑病 第六节 胆囊炎和胆石症 第七节 胰腺疾病第二十八章 肥胖症 第一节 肥胖的定义及诊断 第二节 肥胖的发病原因 第三节 肥胖者的营养代谢变化 第四节 肥胖的危害 第五节 肥胖的治疗 第六节 肥胖的健康教育和干预第二十九章 糖尿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三节 特殊情况下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四节 饮食的计算与计划第三十章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第三十一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营养因素与骨质疏松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第三十二章 遗传性疾病 第一节 遗传病营养治疗总论 第二节 苯丙酮尿症 第三节 有机酸代谢病 第四节 糖原贮积症 第五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六节 一些遗传综合征的营养治疗第三十三章 心血管病的营养防治 第一节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分布特点及趋势 第二节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第三节 膳食营养因素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第四节 心血管病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五节 心血管病的膳食预防第三十四章 肾脏疾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四节 透析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五节 透析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六节 肾移植术后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七节 泌尿系统结石第三十五章 贫血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第二节 巨幼细胞贫血第三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营养不良对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营养支持 第四节 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支持 第五节 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医学营养治疗 第六节 呼吸系统疾病营养支持治疗的合并症第三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与颅脑外伤 第一节 神经疾病与颅脑外伤的营养代谢变化和营养支持 第二节 部分神经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第三十八章 风湿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营养对炎症及免疫的影响 第三节 营养对结缔组织病的影响 第四节 营养在风湿病中的作用 第五节 医学营养治疗第三十九章 口腔疾病 第一节 牙颌发育与营养 第二节 龋病与营养 第三节 牙周病与营养 第四节 一些营养素缺乏及疾病状态的口腔表现 第五节 口腔黏膜病与营养 第六节 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与营养支持第四十章 营养与癌症的防治 第一节 癌症的发生率及流行趋势 第二节 膳食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第四节 癌症的饮食预防第四十一章 艾滋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营养代谢 第三节 营养支持与干预第四十二章 中医食疗 第一节 中医饮食疗法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医饮食疗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食物的性能和作用 第四节 食物的应用第四十三章 医院营养科的管理 第一节 医院营养科的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 行政管理及规章 制度 第三节 膳食质量保障措施及要求 第四节 现代营养科计算机管理 第五节 临床营养质控标准附录一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附录二 常用临床营养学缩略语附录三 临床检验参考值索引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能量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新陈代谢。生物不断地从外界摄入一些物质,同时也向外界排出一些物质。例如,动物要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经过消化及吸收,转变成自身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经过呼吸和氧化,把自身成分分解,并将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及尿素等排泄到环境中,称为异化作用。这种同化和异化作用构成生物的物质代谢。生物在进行物质代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能量的转换。即在同化过程中,以合成大分子的方式将能量储存起来;在异化过程中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一部分变成热,维持一定的体温,还有一部分供其他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能量转换称为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构成生物的新陈代谢。这种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总之,人体摄取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后,在代谢过程中有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以便完成做功及维持体内各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协调。研究人体能量代谢的目的在于研究能量平衡。能量代谢一旦失去平衡,将有碍机体的正常生活。能量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剩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人体变得肥胖,这将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甚至发生疾病;能量摄入量小于消耗量,人体逐渐消瘦,也会带来不良后果。能量不仅是维持机体正常生活功能的基础,也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因此,能量代谢是营养学中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后记
我国现代营养学的形成是从20世纪20~30年代吴宪教授领导的北平协和医学院生化科从事营养学研究开始的。吴宪教授于1928年编著《营养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是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并附有我国第一部食物成分表。我国许多老一辈生化学家或营养学家都曾在那里进行过营养学研究,并在英文版《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尤其关于蛋白质和维生素方面的研究。此时,其他大学的化学系、农化系也相继开展营养学研究工作。几所教会大学如燕京、华西、金陵女大等还设有家政系,内设营养专业,为医院培养负责营养治疗的营养师。北平协和医学院专门举办进修班,培养临床营养的高级管理专家,以后,他(她)们大多担任各医院的营养科主任。我1947年从燕京大学医预科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52年毕业,分配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营养研究工作。近50年来,通过老一辈营养学家的教导和亲身实践,使我对于医学和营养学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早在当医学生期间,不少临床医学老师对营养治疗都很重视。在内科课程中,专门设置了营养治疗课,由营养科周墙主任指导我们怎样选配治疗饮食及设计食谱。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内科刘士豪教授,他兼任生化科主任,是我在生化科做研究工作的导师。他撰写的专著《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多处涉及了营养代谢与治疗。外科曾宪九教授给我们上“外科学总论”一课时,提到许多病人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消耗过多、营养不足,因此特别强调术前术后营养补给的重要性。他倡导并开展我国最早的肠外营养支持工作,也为我后来研制氨基酸静脉注射液时认识其重要性奠定了基础。其他老师如张孝骞、邓家栋、钟惠澜、林巧稚、周华康等教授在临床教学中都特别重视病人营养状况的改善,他们向学生灌输的医疗和营养间紧密联系的理念,使我终生在从事营养研究工作中获益匪浅。其他协和医学院早年毕业的临床医学家诸福棠、朱宪彝、苏祖斐等教授都对我国临床营养学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编辑推荐
《现代临床营养学(精)》特点:全面对临床营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均有所涉及,从阐明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入手,介绍了营养学基础理论的最新进展,总结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营养治疗方案。精深对临床营养最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阐明临床营养实践中的关键问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部解决当前与长远营养问题的力作。新颖力求反映当代临床营养研究的最新成果,对近年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有详尽的阐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