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理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忠孝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前言

区域研究是地理学悠久而重要的传统。现代区域地理研究应在广博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既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又涉及社会文化特征与经济发展。地理研究的区域性要求着重注意所研究区域的总体特征,既研究区域内部的结构、功能,把握区域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也要在揭示地域分异规律的同时,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开发和区域协作提供科学依据。区域单位是作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来认识,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以地域单元作为重要层次从整体上进行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研究,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以及自然界对人为影响的反馈,也是地理学探讨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必要途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我国第一级地势阶梯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的西北连接亚洲内陆的干旱荒漠区,而东部毗邻湿润季风区,高原腹地的雪山冰川则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地。其中,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发源于青海南部的唐古拉山脉和东昆仑山,而河西走廊内流水系诸河流则发源于青海北部的祁连山脉。青海省地域广阔,既有干旱的荒漠、广袤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盐沼,又有绿茵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苍郁的山地暗针叶林和相互辉映的高山雪峰冰川,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祖国一块可爱而美丽富饶的宝地。早在汉代,就有关于青海的记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后汉书.西羌传》)。唐代,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由青海日月山、倒淌河、黄河源的柏海和玉树等地进藏,加强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青海是开发程度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90世纪50年代以来,青藏公路的贯通、柴达木“聚宝盆”的开发、龙羊峡的截流筑坝工程、青藏铁路格尔木一拉萨段的修建以及高原腹地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给我们展现了青海未来美好的前景。张忠孝先生是出生于青海的地理学家,他长期从事青海省自然地理环境及区域开发研究工作,多年来结合有关科研项目课题,对青海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著作。在此基础上,他编撰完成了青海省级地理的综合性著作——《青海地理》。

内容概要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势较高,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也是我国高原湖泊最密集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敏感,是我国生态治理重点地区之一;自然地理环境及演化过程特殊,石油、天然气、盐湖、水电、野生动植物、旅游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省区。严酷、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特点,也直接影响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本书从青海省省情实际出发,从地理科学的视角对青海省工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发展及城镇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进行了战略性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旅游,建筑、园林、文物、历史等院校师生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国家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忠孝,男,土族,1941年10月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首席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青海省地理及旅游开发研究,出版《青海地理》、《青海旅游资源》、《世界屋脊——青海游》、《青海旅游指南》、《

书籍目录

序引言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地貌特征及分区  第二节 主要地貌类型  第三节 大地构造演化与新构造运动第二章 高原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和形成因子  第二节 主要气象要素  第三节 气象灾害  第四节 气候区划第三章 江河与湖泊 第一节 地表径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主要水系概述  第三节 湖泊  第四节 冰川与地下水  第五节 水资源及其综合评价第四章 生态大省  第一节 生态环境概况  第二节 严峻的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生态承载力研究  第四节 生态环境治理战略的探讨第五章 资源大省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矿产资源  第四节 水能资源  第五节 草地资源  第六节 新能源资源  第七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第六章 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交会区 第一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意义及现状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案 第三节 分区论述第七章 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人口 第二节 民族 第三节 控制人口增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章 快速发展的经济 第一节 温凉性特色农业经济 第二节 奋进中的工矿业 第三节 突飞猛进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第九章 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第一节 城镇发展概况  第二节 城市及其功能  第三节 完善城镇体系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十章 方兴未艾的旅游业  第一节 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分区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研究第十一章 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区  第一节 经济区划的目的、原则和方案  第二节 三大经济区的概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盆地青海省有全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还有分布在高山耸岭之间的山间盆地,如青海湖盆地、哈拉湖盆地、茶卡盆地、河南一泽库盆地、星宿海盆地等。也有在河谷中盆峡相间的地貌格局,形成规模不等的小型盆地,如黄河谷地内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循化盆地等,湟水谷地有西宁盆地、乐都盆地,大通河谷地有门源盆地等。这些盆地大都是构造断陷盆地,与青海省大地构造运动息息相关。1.柴达木盆地“柴达木”蒙古语意为“盐泽”,因盆地内盐极为丰富得名。北纬35°13′-39°18′,东经90°07′-99°20′。四周被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东昆仑山及其支脉所环抱,东西长700kin,南北宽150-200km,面积约2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3。盆地海拔2700-3500m,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山间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是被后期构造复杂化了的古老地块,具有晚元古代变质岩系构成的结晶基底。这一古老地块同周围山地之间均有深大断裂发育。自古生代以来,特别是侏罗纪,四周山地褶皱或断块上升,古老的柴达木地块则相对下陷,形成了构造断陷盆地,这些断裂带一直控制着盆地的构造运动。柴达木盆地地貌格局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有着密切的联系。盆地内主要地质时期的地层均有分布,古近纪以前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分布于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山地,富含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广泛分布于盆地相对沉降较强的南部低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盐类等多种矿产资源。柴达木盆地的地貌,是构造断陷内营力和河湖相沉积物在干燥条件下强劲风力相结合的产物。

后记

笔者土生土长在青海高原黄河之畔的一个土族小山村,对“青藏高原”、“黄河”这两个地理名词有着特殊的情感。为此,高中毕业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五年的大学生活,在党组织和教师们的辛勤培育下,获得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经过“十年动乱”,45岁不惑之年,在胡耀邦同志“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感召下,毅然放弃了新疆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来到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为适应青海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承担了省级课题——“青海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研究”,从省东部的河湟谷地到西部可可西里无人区,从北部的祁连山地林区到青南高原草原牧区,荒漠戈壁、草原帐篷、民族村寨、宗教寺院、文物遗迹……都留有本人足迹,曾多次有过生命危险,这就是笔者青海地理和旅游研究生涯的开始。大量的野外考察,获得了有关青海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先后撰写了一批有关青海地理与旅游研究的学术论文,出版了青海旅游地理论著《青海旅游资源》、《世界屋脊一一青海游》等。1997年《青海地理》被批准列入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999年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经费资助。正当全力投入撰稿之际,病魔缠身,青海省人民医院和北京301医院的大夫,凭借高超的医术,两次把笔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给了笔者继续工作的机会。本书作为本科地理专业教材,于2004年6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获青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青海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地理研究”作为自选研究项目,经青海省科技成果办组织专家评审,颁发青海省科技成果证书。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青海地理》(第二版)对原书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该社朱海燕同志、韩鹏同志,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宗贵的意见。

编辑推荐

《青海地理(第2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海地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共买了六本,青海地理三本书都很脏,其他的还可以。
  •   比王静爱主编的《中国省市区地理》中的任何一本,都要编得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