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李立明、石宇良、 陈锐 科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李立明 等 著 页数:427
前言
电子公务就是公共事务的信息化,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正式施行。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等部门将如何应对?公众又将在政府信息公开后何去何从?政府、企业、公众在信息公开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实现和谐互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的社会意义十分重大,而本书作者在经过八年实践和理论探索后所提出的cGBCP电子公务新模式,确实可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后,进行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群体活动。自有记录以来,人类群体的生存方式已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充当着不同角色的组织与个人凭借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蔚为壮观的人类文明。公共关系的不同决定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高质量的公共关系决定着高质量的人类生活。以单一主体为主导所展开的各类事务,如政务、商务等,历来为人们所重视。这些事务在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活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然而,涉及政府、企业、公众及非政府组织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和主导的公共事务,却常常因为与各类其他事务交织在一起,模糊了其行迹,也难以理清其界面。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内容概要
《电子公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与服务》为科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公务创新——城市公共事务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姊妹篇。电子公务就是公共事务的信息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施行之际,按照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本着以民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指导思想,《电子公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与服务》阐述了电子公务的内涵、内容和理论基础,介绍了公务创新与社会创新、政府创新、电子治理、电子政务、电子政府、信息物质效能定律、社会和谐度等内容和关系;提出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并围绕公共产品和谐互动的eGBCP电子公务模式。重点讨论电子公务平台系统框架、公务智能PI、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公务网、SOA等关键技术和奥运城市运行系统、数字市政、信息化城市管理、国产化软件实验室等的应用案例,例如书中介绍的“帮吧村校通”在线公益活动,对于支持新农村,填补数字软鸿沟,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就业机会等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子公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与服务》可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研究的工作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电子公务概论第一节 需求导向的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一、现代城市对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求二、我国城市管理与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三、现代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电子公务的理论基础一、创新——公务领域和谐运转的永恒主题二、公共治理创新——电子公务的理论模式三、公共制度、体制、系统创新——电子公务所遵循的框架设计四、国内外有关电子公务研究概述第三节 电子公务的主要内容一、电子公务的背景、理念及内涵二、电子公务的运行模式第四节 从公务创新到电子公务一、公务创新的定位二、公务创新的模式选择——电子公务三、电子公务与电子政务四、以电子公务协助实现公务创新第五节 从电子政务到电子公务一、国外电子治理发展状况二、电子公务与电子政务、电子治理三、电子公务是现代社会(国内外)发展的必然选择四、公务创新与政务信息公开思考题第二章 电子公务理论第一节 相关领域理论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二、公共治理理论三、公共服务理论第二节 电子公务服务对象及需求一、电子公务服务对象二、电子公务服务需求三、电子公务服务供给与需求关系第三节 电子公务业务体系一、电子公务业务体系概况二、电子公务业务体系第四节 电子公务模式与结构一、电子公务模式二、电子公务相关模型三、电子公务结构四、公务网结构五、电子公务模式创新点第五节 电子公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绩效评估一、电子公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绩效评估研究的意义二、电子公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绩效评估研究的核心内容三、展望思考题第三章 电子公务技术体系第一节 电子公务平台框架体系一、电子公务系统框架二、GBC一体化单元网格划分三、公共产品普查及编码第二节 移动电子公务平台一、移动电子公务二、电子公务的网络平台三、移动电子公务业务模型第三节 电子公务框架下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一、公共数据资源管理的发展与瓶颈二、基于电子公务理论的闭环数据资源管理模式三、基于DRM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四、总结和展望第四节 电子公务平台关键技术一、支撑层关键技术二、应用层关键技术思考题第四章 电子公务应用案例分析第一节 环境卫生监管电子公务平台一、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监管水平,助力宜居城市构建二、依托电子公务平台,实现市容环境卫生专业监管三、系统框架四、市容环境卫生电子公务平台创新点五、项目建设意义及下一步展望第二节 “城管导听”系统一、“城管导听”系统的由来二、“城管导听”系统的技术基础三、技术创新推动公务创新第三节 电子公务三验园建设一、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二、城市管理的复杂性三、城市管理科技创新需要两轮齐驱四、城市管理科技创新的新机遇五、实证:应用创新园区与应用创新成果六、小结第四节 奥运城市运行指挥平台一、和谐化城市运行动态模型二、城市运行需求三角模型三、奥运城市运行指挥平台第五节 朝阳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一、朝阳网格取得的成效二、朝阳区发展社会网格的实践经验三、理念创新的经验总结第六节 村校通电子公务平台一、概述二、背景介绍三、公务创新概念与帮吧村校通公益活动四、案例实践初探五、初步验证为发展坚定了信心六、结论第七节 宁波“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二、宁波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型三、宁波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四、宁波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架构和流程第八节 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一、广州市出租屋治安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系统二、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系统三、福州市流动人口二维码管理系统第五章 电子公务展望第六章 电子公务理论研究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对于电子公务的各种服务需求,电子公务理论皆为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和可供选择的模式。之所以说它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是因为它建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与其他模式相比,它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当理论家之间的争论仍然存在时,公共行政的实践者将会尝试和探求新的可能性,这种浮现出来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于指导公共服务的实践具有突出的意义。建立在不同类型的假设前提和原则基础上,公共行政者所采取的行为具有显著的不同。如果我们假定政府的责任是为了推动个人的私利,无论是政府还是公民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机制。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假定政府的责任是为了提高公民责任和权利,建构公共话语体系以及保障公共利益,那么,政府和公民就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另一套行为方式和反馈机制。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我国新时期公共服务私营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可供参考的模式和指导性原则。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无疑我们越发地认识的到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所在。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当我们思考治理体制时,关注民主的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当然,像效率与生产力的价值等观念也不能丧失,但是,我们应该把治理体系置于民主、社会与公共利益的广阔背景中去思考。根据标准化的模式来测试,新公共服务所提倡的指导思想和试图建构的理论体系,显然与美国民主的社会基础相一致。那么,我们能否借鉴新公共服务的正确思想来建构我国积极的公共服务体制,这非常重要.当然,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与理念之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所谓新公共服务只是概念的变化还是实质性的变迁,本身是值得争议的。
后记
当《电子公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终于能够完整呈献在读者面前时,一直沉于公务创新的心才稍稍得以片刻松弛,但同时,创新的理论能够尽快开展实践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沉重使命感又不由而生。八年来从政府创新到公务创新再到电子公务,每一步创新理论研究都凝结着诸多公共服务创新者的智慧与汗水。政府现正面临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时期,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策引导职能及宏观调控职能将大大加强而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将大大削弱,如何更好发挥政府及公共服务企业的职能?是摆在公务创新研究者面前的难题,因此公务创新研究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电子公务研究恰恰又是公务创新的方向之一。一个理论要想向前发展则必须有更多人去研究、批判及完善,仅靠几个社会团体和有限科研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想想八年来我们的公务创新研究工作,从政府创新实验室到公务创新实验室,从2001年提出GBC理论到GBCP理论(公务创新理论)再到eGBCP理论(电子公务理论)的深入研究,从数字市政到城市运行,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公务创新“开拓者”们的智慧,现将他们简要介绍如下:李立明,建设部“十五”全国建设科技先进个人,现任建设部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电子公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电子公务政策研究室主任,北京邮电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市政管委信息中心主任,两次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申请并获得多项专利,发表计算机领域论文数十篇,200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数字市政”并发表论文。
编辑推荐
《电子公务:信息化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李立明编著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