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文传浩 页数:208 字数:255000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实条件下,环境问题及其与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复合,严重制约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构建健康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瓶颈。国际社会已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如何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一个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出发,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统计学和预测学等学科的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生态风险、预警体系和生态重建等方面的专著尚不多见。《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以珠江上游流域为例》一书是文传浩教授及他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多年来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研究成果的总结。该书以珠江上游流域少数民族典型岩溶脆弱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州省境内22个县的实证分析,探明县域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提出了生态环境重建的社会工程途径,并介绍了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案例得当,结论可信,创新性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和实用价值。
内容概要
本书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入手,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发展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流域经济学、流域生态学、民族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选取了珠江上游流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流域(县域)生态环境变迁、生态风险、预警体系和生态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县域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提出了对于生态系统脆弱性强、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度高、经济发展欠发达区域生态环境重建的社会工程途径提供了范式:提出了通过区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重构与生态重建相结合;以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以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以推进流域循环型生态农业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以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的流域生态安全的环境管理综合途径。 本书可供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民族学等学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上述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学习和参考;同时本书也可为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经济、环保公务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作者简介
文传浩,36岁,重庆万州人。1996年、1999年、2002年先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8月~2007年7月期间先后担任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系任副主任(主持工作)、研究生工作部主任,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MBA中心副主任、学科
书籍目录
序前言 第1章 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述评 1.1 环境变迁国外研究概述 1.2 我国环境变迁(环境史)研究概述 1.3 生态安全及相关概念 第2章 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选题依据、基本思路及意义 2.1 关于选题 2.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2.3 项目创新及研究意义 2.4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概述 第3章 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3.1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3.2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模型第4章 流域生态安全预警现状分析—一以贵州境内22县实证分析为例 4.1 珠江上游流域(贵州省境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4.2 珠江上游贵州省境内22县县域生态安全实证分析 第5章 研究区域县域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与生态环境变迁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之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个案 5.2 实证研究之二:改革开放以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个案分析 第6章 研究区域生态重建的社会工程途径之一:区域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重构与生态重建 6.1 理论研究:滇黔两省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影响研究 6.2 实证研究之一:水族的传统农耕文化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6.3 实证研究之二:水族村规民约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 第7章 生态重建的社会工程途径之二——以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为突破口 7.1 区域实证研究:珠江上游(贵州段)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7.2 县域实证研究之一: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7.3 县域实证研究之二:基于SWOT分析的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小城镇旅游发展战略定位研究 7.4 旅游资源开发实证研究之三:珠江上游流域马岭河峡谷漂流生态旅游开发研 第8章 生态重建的社会工程途径之三——以民族地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 8.1 新农村及其环境建设内涵 8.2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8.3 新农村环境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第9章 生态重建的产业途径——推进流域循环型生态农业与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第10章 珠江上游流域生态安全的环境管理综合途径——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方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尽管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只是支撑经济安全的一部分,甚至是经济安全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对于经济安全而言是至关重要甚至是极其致命的。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关系,是我国乃至世界在很长时期内都没有被引起重视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曲格平曾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生态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生态安全缺乏基础,就意味着大片国土失去对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这与国土的割让等军事安全一样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和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将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工业、农业甚至第三产业(如旅游业中的生态旅游等)生产能力的严重降低和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下降。这种后果不亚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后的长期性、滞后性、毁灭性等特点还将使这一后果更加严重。鉴于此,生态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的基石和载体,它与国家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贸易自由化,也正在改变目前已基本形成的自由贸易体系。一些学者认为,众多的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尤其是后者,其经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加剧现象,使得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和地区真正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更加艰难,其代价更加惨重。尤其是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制造的绿色壁垒和污染转嫁问题将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付出更多的时间代价和经济代价。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安全对该国经济安全的基础性地位更显突出。事实上,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之间的“皮和毛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已显得越来越密不可分。在阶段性全球问题中,“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生态自然资源对于地区、国家的经济安全具有致命的控制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冷战结束进程进一步加深,在21世纪中后期乃至在更长一段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将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时期转移到生态安全时期,这一时期将比冷战时期的军事、政治安全时期历时更长和更久,世界经济全球化也将可能因生态安全的纵深发展而形成“生态全球化”和“全球生态化”。从以上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经济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安全观点的综述可以看出,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既有紧密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是作为支撑经济安全的基础之一,但不是全部。然而,众多学者在分析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又往往忽略了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堆砌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学家站在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更多地从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编辑推荐
《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以珠江上游流域为例》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如何将流域生态学、民族生态学、流域经济学、民族经济学更好地融入到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模式之中?如何将流域生态安全与县域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将区域脱贫致富、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区域建设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如何在流域上游和源头建立安全的生态屏障区?《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以珠江上游流域为例》对此在理论和实证上做出了有益探索!《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以珠江上游流域为例》将生态环境脆弱、少数民族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较深的珠江上游及源头为理论和实证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的生态重建及其社会工程途径进行系统研究,对探索改善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该研究为地方政府实施区域环境战略选取正确路径和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预警理论与实践:以珠江上游流域为例》提出的“生态立区、生态富区、生态强区”理念也为我国江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发展提供了借鉴范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