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原福永 主编 页数:412
前言
建立创新型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经成为共识。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既是他们处理日常事务的工具,也是他们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得力助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宽窄得当、深浅适中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它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白皮书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先修课程,应该类似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内容较稳定、规范和系统,要更加系统、深入地介绍一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并配合相应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技能。 为了顺应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根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白皮书的要求,编者编写了本书。本书共8章。第1章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发展历史和趋势;第2章介绍了微型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第3章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第4章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Intemet的应用基础;第5章介绍了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第6章介绍了数据库基础知识和Access的使用;第7章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基础;第8章介绍了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包括黑客与防火墙,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以及信息社会的职业道德。 本书的编写人员都是多年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职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精辟、系统地阐述清楚,编者对内容进行了精选,本着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敢于创新、突出应用的原则,力求使本教材具备可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为了便于读者自学,在全书的体系结构和内容上采用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方针。另外,编者力求使书中所用词语、定义准确,内容丰富翔实,并力求将最前沿的信息提供给读者,开阔读者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内容概要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最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全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常用办公软件,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安全。 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侧重知识性、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并对操作性的内容采用案例的方式,既有对共同操作特征的归纳,也有对具体实例的细致指导,有利于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本书可用作高等院校和大专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以及相关培训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电脑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1章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1.1 信息技术概述 1.1.1 信息 1.1.2 信息技术 1.1.3 信息化社会 1.2 计算机概述 1.2.1 计算机系统 1.2.2 计算机的历史 1.2.3 计算机的分类 1.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1.4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 1.4.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4.2 计算机发展 1.4.3 中国的信息化与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思考与练习第2章 计算机系统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1.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1.2 硬件系统 2.1.3 软件系统 2.2 微型计算机系统 2.2.1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2.2.2 一个配置单 2.2.3 总线与接口 2.2.4 主板 2.2.5 中央处理器 2.2.6 内部存储器 2.2.7 外部存储器 2.2.8 输入设备 2.2.9 输出设备 2.2.10 其他设备 2.3 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 2.3.1 计数系统 2.3.2 数据表示法 2.3.3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地址 2.3.4 信息存储的基本知识 2.4 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2.4.1 指令的一般格式 2.4.2 寻址方式 2.4.3 指令类型 2.5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5.1 计算机模型 2.5.2 典型指令的执行过程 2.5.3 现代先进计算机技术 2.6 计算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思考与练习第3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 3.1 操作系统的概念 3.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3.1.2 操作系统与硬件及其他软件之间的关系 3.1.3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 3.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3.2.1 人工操作方式 3.2.2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3.2.3 单道批处理系统 3.2.4 多道批处理系统 3.2.5 分时系统 3.2.6 实时系统 3.2.7 网络操作系统 3.2.8 分布式系统 3.3 操作系统的分类 3.4 操作系统的特征和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3.4.1 操作系统的特征 3.4.2 操作系统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3.5 操作系统的功能 3.5.1 处理机管理、 3.5.2 存储器管理 3.5.3 设备管理 3.5.4 文件管理 3.5.5 用户接口 3.6 中文版Windows操作系统 3.6.1 Windows操作系统系列产品简介 3.6.2 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 ……第4章 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第5章 常办公软件第6章 数据库基础第7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8章 信息安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指令寻址 指令寻址主要有顺序寻址方式和跳跃寻址方式两种。顺序寻址方式指通过程序计数器PC自动形成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跳跃寻址方式则通过转移指令来实现。 1)顺序寻址方式。通常情况下,程序是按照书写的顺序一条接一条地的执行,即先从存储器中取出第l条指令,然后执行第1条指令;接着从存储器中取出第2条指令,然后执行第2条指令;依次下去。这种方式就是指令的顺序寻址方式。为了实现顺序寻址,则需要使用程序计数器Pc来保存指令的地址,每执行完一条指令后,PC的值自动加1,形成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程序执行时总是从程序计数器中获取将要执行的指令地址。对于采用字节编址的存储系统,Pc每次自加的值要根据指令的长度来确定,对于1个字节长的指令,则PC每次自加的值为1;对于2个字节长的指令,则PC每次自加的值为2;对于4个字节长的指令,则PC每次自加的值为4。 2)跳跃寻址方式。当程序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转移指令时,指令的寻址就会采取跳跃寻址方式。所谓跳跃寻址,是指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不是通过程序计数器自加获得的,而是通过本条指令来给出。通过使用本条指令中给出的转移地址而更新程序计数器的内容,完成指令地址的转移。 2.操作数寻址 操作数寻址方式指形成操作数有效地址的方法。在指令的地址码字段中,通常存放的不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称为形式地址。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可能存放在寄存器中,也可能存放在存储器中,还有可能由指令直接给出。人们通常把操作数的偏移地址称为有效地址,而操作数真正的物理地址要通过段基地址加上偏移地址得到。通过各种形式地址计算有效地址的不同方式就构成了不同的操作数寻址方式。下面以8086为例,介绍几种基本的寻址方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