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道坤 主编 页数:394 字数:678000
前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而脾胃学说则是其中之瑰宝,光彩夺目。其起始于《内经》,创立于东垣,又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完善,脾胃学说在中医界已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地开展了对脾胃学说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学术内容。脾胃学说经过实践检验,已被证明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而且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不仅在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临床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的到来,为了满足广大患者希望直接得到高水平医师诊疗的需求,中医药工作者面临严峻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脾胃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的关注;而另一方面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中医书籍多未论及,如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等)、遗传疾病、内分泌疾病等。而许多临床专家在中医脾胃病临床研究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又缺乏系统整理,致使广大临床医师查阅及学习颇感不便,所以系统总结脾胃学术,荟萃临床专家的诊治精华,集中展现脾胃病中医诊疗的最先进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完成医、教、研任务的同时,齐心协力,秉烛伏案,数易其稿,共同编写了这本《新脾胃论》。 《脾胃论》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是金元大家李杲的名著,功在千古。但是,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后学又在李氏的基础上,颇多新知,加之疾病谱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急需再度总结,再度深化,故《新脾胃论》应运而生。《新脾胃论》新在:着重论述了李呆以后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新见解;积极吸取现代科技和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一切从临床诊疗实际出发,推出60余个方证,其中经方仍保留原著之份量,公开近20个经验秘方,收集现代临床最新常用中成药160多个,强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力求反映当代脾胃病中医临床诊治最高水平;在体例上采用辨病与方证论治相结合,在下篇以西医病名为纲,以增加中西医之间的亲和力和广大患者的认知度。 每个疾病内容包括辨病、鉴别诊断、方证论治、其他治疗、临床心得、疗效评定标准、典型病例等部分,力求与临床医师的临证思维和实际操作相吻合,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内容概要
《脾胃论》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是金元大家李杲的名著,功在千古。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后学又在李氏的基础上,颇多新知,加之疾病谱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急需再度总结,再度深化,故《新脾胃论》应运而生。《新脾胃论》新在:着重论述了李杲以后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新见解;积极吸取现代科技和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一切从临床诊疗实际出发,力求反映当代脾胃系疾病中医临床诊治最高水平。 本书分上、中、下3篇,共15章。上篇论述脾胃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中篇论述“方证论治”的意义、内容及方法;下篇论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书以西医病名为纲,以辨病、鉴别诊断、方证论治、临床心得等为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书融古通今,不仅着眼于广度,充分反应脾胃学说的完整性,而且在深度上也努力反映脾胃学说的丰富内容,既保持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又反映了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融系统性、实用性、时代性、权威性为一体,实为一本不可多得的脾胃理论专著。 本书主要读者是中医院校的师生和中西医临床医师以及从事中医专科专病临床工作者。
作者简介
王道坤教授,男,汉族,山西和顺县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深得名师任应秋、董建华、王绵之、刘渡舟、焦树德等教诲,功底扎实。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甘肃省高等教育战略研究会理事,甘肃省第八届政协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是人事部
书籍目录
序前言上篇 脾胃学说的形成、发展与价值 第一章 脾胃学说的形成 第一节 脾胃学说导源于《内经》、《难经》 第二节 张机确立了脾胃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第三节 张从正丰富和发展了吐下两法 第四节 李杲师徒创立了脾胃学说 第二章 明清医家对脾胃学说的充实与发展 第一节 薛己倡“人以脾胃为本” 第二节 张介宾倡“五脏之邪,皆通脾胃” 第三节 李中梓首倡“脾为后天之本”论 第四节 叶桂创立了胃阴学说 第五节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尤重中焦脾胃 第三章 现代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创新 第一节 董建华教授对脾胃学说的发挥 第二节 刘渡舟教授对阴虚性肝胃不和的辨证及治疗经验 第三节 颜正华教授调护脾胃,贯穿始终,提出“三不忘一谨慎” 第四节 名医孔伯华著述《脾病论》尤擅实脾法 第五节 邓铁涛教授创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学说 第六节 儿科大家周慕新注重健脾和胃,善于扶正祛邪 第七节 名医蒲辅周保胃气贯穿临床始终 第八节 李玉奇教授提出“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说 第四章 脾胃学说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理论价值 第二节 脾胃学说的应用价值中篇 脾胃学说主要问题研究 第五章 研究脾胃学说的思路与方法 第六章 脾胃系统脏腑的生理及病理特点 第七章 脾胃疾病临床诊断特点 第一节 现代中医诊断特点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 生化检查 第八章 脾胃疾病治法与方证论治研究 第一节 脾胃疾病治法研究 第二节 证论治的价值 第三节 脾胃病阳证方证论治规律 第四节 脾胃病阴证方证论治规律 第九章 中成药 第一节 脾胃病常用中成药的使用技巧 第二节 市售常用中成药 第十章 脾胃病预防与调护要领 第一节 “治未病”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要领 第二节 脾胃病的调护要领下篇 脾胃疾病临床方证论治规律研究 第十一章 口腔食管疾病临床方证论治研究 第十二章 胃病临床方证论治研究 第十三章 肠病临床方证论治研究 第十四章 肝胆胰疾病临床方证论治研究 第十五章 脾胃系统肿瘤临床方证论治研究附录1 萎胃灵对动物模型影响及长期毒性的实验研究附录2 敦煌石室大宝胶囊对衰老大鼠血清MDA含量、SOD、脑组织GSH-Px、MAO-B、Na+ -K+ -ATP酶活性及果蝇寿命影响的实验研究及其机制探讨附录3 消化病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广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两度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1989年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载人世界名人录。1993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等职。 邓铁涛教授学验俱丰,对中医理论有较深造诣,对五脏相关学说、伤寒与温病之关系、中医诊法与辨证、中医教育思想等进行了研究。 邓铁涛教授重要著作及获奖项目有: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参与主编《中医大辞典》,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二等奖;主编《邓铁涛医集》等专著20多部。 邓铁涛教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的论文、医话、医案等100多篇。 邓铁涛教授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所谓“五脏相关学说”,就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日“五脏相关”。 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突出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通过五个功能活动系统的内在联系,及其五者相互间的生克调控,反映了人体生理病理功能活动规律,使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观念得以充实和深化,并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脏相互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为疾病发生发展及表现的内在基础,每一种疾病是五脏相关的局部体现。 。 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肝、脾、肺、肾五脏与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肤、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构成了人体五大脏腑系统。在生理条件下,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条件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脾为中医五脏之一,与胃、肠、口、肉等共同构成了人体的脾脏系统,执中央运四旁,脾与他脏的关系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医脾胃学说即以脾脏为中心,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论述脾、胃与其他脏腑、脾胃与人体器官组织、脾胃与外界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赵益业等研究认为,五脏相关的物质基础是神经内分泌网络,相关的实质是网络内的相互作用和联系。邓铁涛教授一向重视脾胃在人体功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脾胃虚损五脏相关”为理论指导治疗重症肌无力,从“肝病实脾五脏相关”理论出发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从“脾胃为主五脏相关”治疗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样,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病变为心脏、血脉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而与其他四脏生理病理及病证的密切相关是从五脏相关学说论治冠心病的基础,其中,脾胃与冠心病的发病、病证及治疗尤其相关。
编辑推荐
继金元大家李果的《脾胃论》之后,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创新;加之疾病谱的变化、现代诊疗科技的发展,脾胃学说积极汲取现代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亟待再度总结、深化。故《新脾胃论》应运而生,力求反映当代脾胃疾病中医临床诊治最高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色。内容新颖:着重介绍了脾胃学说的新见解和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一切从临床诊疗实际出发,总结60余个方证,公开近20个经验秘方,收集现代临床最新常用中成药160余个融古通今:纳百家之言,集古今之长;广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和实践结合; 论述系统、权威详尽实用:理法方药,丝丝入扣;辨病、辨证与医案紧密结合;融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侧重于临床运用,强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