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魏屹东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前言

怎样认识、理解和分析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是我们把握当代科学哲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推进它在可能发展趋势上获得进步的重大课题,有必要将其澄清。如何理解当代科学哲学的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出了一部书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书中有作者明确地讲:“科学哲学不是当代学术界的领导领域,甚至不是一个在成长的领域。在整体的文化范围内,科学哲学现时甚至不是最宽广地反映科学的令人尊敬的领域。其他科学研究的分支,诸如科学社会学、科学社会史及科学文化的研究等,成了作为人类实践的科学研究中更为有意义的问题、更为广泛地被人们阅读和论争的对象。那么,也许这导源于那种不景气的前景,即某些科学哲学家正在向外探求新的论题、方法、工具和技巧,并且探求那些在哲学中关爱科学的历史人物。”①从这里, 我们可以感觉到科学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视角上地位的衰落。而且关键的是,科学哲学家们无论是研究历史人物,还是探求现实的科学哲学的出路,都被看做是一种不景气的、无奈的表现。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

内容概要

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是目前科学哲学的一个非常新颖、非常前沿的领域。第一,本书对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弄清了认知科学的思想渊源;第二,对认知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其中的命题态度、感受特性、知识表征、假设与隐喻、认知模型等做了研究;第三,对认知的语境依赖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境与认知推理、模型推理、认知构架:语法隐喻、语用模型的关系;第四,对当代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皮亚杰的建构论、福多的模块性、普特南的思想实验和萨伽德的认知连贯性思想做了探讨;第五,对认知与类比、计算、文化、学习、情感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    本书是一本研究认知科学哲学的著作,适合大学哲学系和心理学系的师生以及本科以上的哲学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魏屹东,男,1958年2月生,山西永济市人。中共党员,科技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人员;山西省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科学思想研究室主任,《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审;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1982年6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1982年7月—1991年8月在大同矿务局挖金湾矿中学教授英语和化学,中教一级,获大同矿务局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9月—1994年6月在山西大学攻读自然辩证法专业硕士,获得山西大学“晋秀”奖。1994年7月以来在山西大学哲学系任教,1999年获山西大学优秀教师奖教金,1999年—2002年攻读科学技术哲学博士。1995年破格晋升讲师,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2002获博士学位。2003年3月至10月赴英国李约瑟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出版《爱西斯与科学史》、《对人类的挚爱——巴斯德的启迪》、《广义语境中的科学》、《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专著。主编和参编《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英语分类文献》、《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兴晋富民对策研究》、《山西大学科技史研究20年》、《山西大学STS研究20年》、《走向建设的科学史理论研究》等书。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纲要研究》、《科教兴晋对策研究》、《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之路》、《科学及其历史发展的社会语境分析》、《山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革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系统哲学、科学哲学、认知科学与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  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哲学对于认知科学的作用  第二节 认知科学对科学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  认知科学的哲学审视  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哲学根源  第二节 认知科学的范式更替    一、从形而上学思辨到心理实验    二、从内省主义到行为主义    三、从认知主义到联结主义    四、计算表征主义的综合  第三节 认知科学的方法论转变    一、从内省审查到行为分析    二、从心理还原到功能建构    三、从符号运算到人工神经网络    四、结束语第二章  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唯物主义    二、霍布斯的本体”唯物主义    三、拉美特利的方法”唯物主义    四、心灵哲学的排除式”唯物主义    五、进化心理学的基因”唯物主义  第二节 认知科学的实在论基础    一、科学的本体实在论预设    二、三个世界”理论    三、解释三个世界”的两个竞争范式    四、科学认知方法论  第三节 认知科学的认知思想基础    一、笛卡儿:认知是天赋理性的演绎过程    二、洛克:认知是后天经验    三、莱布尼茨:认知是天赋观念    四、休谟:认知是习惯的联想    五、康德:认知体现在人的能动性中    六、孔狄亚克:认知始于感觉    七、怀特海:认知是思想过程    八、维特根斯坦:认知是超感觉的符号操作过程    九、波普:认知是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十、海德格尔:认知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第三章  认知科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  第一节 认知的功能主义    一、机器功能主义    二、心理功能主义    三、类功能主义    四、功能主义对心理和物理事件的说明  第二节 命题态度与方法的个人主义    一、信念与命题态度    二、认知方法的个人主义    三、认知方法的非个人主义  第三节 感受特性及其物理实现  第四节 知识与知识的表征    一、知识表征问题    二、知识表征的不同类型    三、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第四章  认知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节 认知方法的历史思想    一、早期的认知方法思想    二、文艺复兴以来的认知方法思想     三、现代认知方法思想  第二节 认知的假设与隐喻  第三节 认知模型蕴涵的假设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假设    二、神经网络模型蕴涵的假设    三、进化心理学模型的假设  第四节 典型认知隐喻及其认知建模第五章  语境与认知推理  第一节 语境的表征、计算与变换    一、语境的定义与分类    二、文本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    三、境遇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    四、认知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    五、科学语境的表征计算与意义变换    六、基于语境的认知推理  第二节 语境与语用模型推理    一、语用模型表征理论对反结构主义的回应    二、直觉认知能力在语用模型表征中的作用    三、语用模型表征中逻辑和认知的协同    四、语用模型表征的认知推理功能  第三节 语境与认知构架    一、认知构架及其个体差异    二、一般认知构架    三、冯诺意曼认知构架    四、人造神经网认知构架    五、认知构架的语境重建    六、结束语  第四节 语法隐喻与认知    一、语法隐喻”及其预设    二、语法隐喻”与意向姿态”    三、语法隐喻”与元话语”    四、任务一工具隐喻”对不同语法”的整合    五、语法隐喻”对认知科学的意义第六章  当代认知科学家的认知思想  第一节 皮亚杰与认知建构论    一、学科基础:皮亚杰认知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临床谈话法:基于语言的测试    三、最适宜条件:科学认知的前提    四、发生认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  第二节 福多与认知模块性    一、心理模块性”与非模块性”      二、心理模块性”与心脑关系    三、心理模块性”与认知的本质    四、心理模块性”对认知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普特南与认知思想试验    一、普特南与功能主义    二、孪生地球”假设及其哲学意义    三、缸中之脑”假设及其哲学意义  第四节 萨伽德与认知连贯性    一、认知连贯性及其描述类型    二、认知连贯性的实现途径    三、概念变化及其连贯性解释    四、认知连贯性的应用    五、认知连贯性与认同会议模式第七章  认知的分类研究  第一节 类比与认知    一、类比概念辨析    二、类比的结构及特征    三、类比在科学认知中的作用    四、认知作为系统的类比  第二节 计算与认知    一、PI的结构与问题求解    二、理论和解释的计算分析    三、理论发现和概念意义的计算分析    四、PI的局限性  第三节 文化与认知    一、认知与文化的语境关联    二、文化在认知中的地位    三、文化模式对认知的影响    四、文化工具对认知的影响    五、文化的变迁对认知的影响    六、文化进化对认知的影响    七、结束语  第四节 学习与认知    一、学习与认知的同一性    二、传统学习机制理论    三、学习认知语境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节 情感与认知    一、情感及其评价理论    二、认知的情感依赖性    三、情感守恒假设及其量度    四、情感守恒假设的预设和证据    五、情感守恒假设对认知的意义     六、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认知科学的哲学审视认知科学是旨在研究心灵工作机制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由于心灵现象的复杂性与神秘性,使得它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和久远的历史渊源。它既根源于哲学,同时又包含着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在理论上,认知科学经历了从形而上学思辨到心理实验、从内省主义到行为主义、从认知主义到联结主义、计算表征主义综合的范式更替;在方法上,表现出从内省审查到行为分析、从心理还原到功能建构、从符号运算到人工神经网络和动力模型的转变。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哲学根源自然科学曾经是哲学的分支。一门科学只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由专家进行研究时才成为真正的科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认知科学中的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无一例外是100多年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作为独立性学科,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神经科学也大约诞生于同一时期,但它真正发展成为理论学科则是最近的事情。语言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仍然没有摆脱哲学,一些与逻辑和语义学相关的问题仍然属于哲学范围。计算机科学的诞生是二战以后的事情,虽然它直接根源于数学,但与哲学也有密切的关系。年轻的认知科学是这些学科的融合,诞生至今不过40年,比它的子学科更具有哲学情结。它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经院哲学的“心理表征”和奥卡姆的“心理语言”。它的直接根源是17世纪的哲学家笛卡儿和霍布斯等关于思想和心灵问题的探讨。他们就心身关系、语言和思想关系、思想和感知客体关系、观念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及心灵的具身性(embodied mind)等问题展开争论。

后记

这本关于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的著作终于完成了。自20世纪末我开始关注并着手研究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以来,已经有10个年头了。促使我关注和研究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的动因有四个:其一,科学哲学本身发生了“认知转向”,即由对科学的语言逻辑分析、解释分析和修辞分析转向了科学认知一历史分析;其二,认知科学的兴起,使得科学哲学家不得不关注其中的哲学问题,科学社会学的“认知转向”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三,在对西方哲学史的梳理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涉及与认知有关的问题,说明认知问题是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四,我深深感到,一切知识的产生都与认知有关,因此,认知的机制和奥秘应该是人类最后要攻克的难题。在10年的艰苦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是一个非常难的研究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不仅学科多、领域广,而且新颖、前沿,加之本人的能力和学识有限,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人批评指正!本书的大部分章节由我个人独立完成,其余由我和我的学生合作完成。没有他们的合作,这本书的问世是难以想象的。在此,我对他们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合作完成的内容及作者如下:第六章:第一节与秦文学合作,第二节与李康合作,第三节与薛平合作,第四节与武胜国合作。第七章:第一节与王早霞合作,第二节与晋蓉合作,第三节与秦秀娟合作,第四节与刘宝华合作,第五节与李晋涛合作。魏屹东2008年9月28日

编辑推荐

《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围绕着这四个面向21世纪的“引导性难题”,试图在语境的基底上从科学哲学的元理论、数学哲学、物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探索科学哲学发展的路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认知科学哲学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太抽象,仅适合做研究用。很少能够看懂。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果,但在国内,深耕此领域的人并不多。
  •   是一本好书,对认知科学的问题介绍以及心理学到很多问题做了清晰的解答。
  •   对认知科学哲学写得挺好的,值得品味。
  •   大体浏览了一下,挺好的,以后有时间慢慢阅读。
  •   书很好,送货速度也很快。
  •   书很旧,有窝页,其他还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