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立旭,潘捷军 等著 页数:267
前言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这是将文化作为人们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我们说,文化为群体生活提供规范、方式与环境,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其内部生成的多姿多彩;中国文化的历久弥新,取决于其变迁过程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通过碰撞、解构、融合而产生的革故鼎新的强大动力。
内容概要
本书以分析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民自办文化、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等问题;并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农村文化需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民自办文化、农村文化市场、农村宗教、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本书适合党政领导干部、社会科学科研院所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农村发展理论工作者、农村事务工作者、农村文化宣传工作者等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陈立旭,男,1963年4月生,浙江天台人,博士。现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重点资助人员、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理论人才,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组成员,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从传统到现代浙江模式的文化社会学阐释》等专著7部。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省政府奖)2项。 潘捷军,1960年9月生,山东济南人,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文教处处长,高级经济师职称。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讲师、省政府办公厅秘书、浙江省桐庐县副县长,新华社《浙江经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多年来,结合所从事的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政府管理工作,长期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曾在《中国社会发展战略》、《中国高教研究》、《中国发展观察》等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书籍目录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二)导论第一章 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 第二节 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四位一体”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第二章 浙江农民文化需求的现状和趋势 第一节 文化需求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农民文化需求的群体差异和地区差异 第三节 文化产品的完成过程及农民文化需求的接受规律 第四节 农民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引导第三章 浙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第四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他山之玉:其他省市的经验第四章 浙江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第一节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研究 第四节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合理利用研究第五章 浙江农民自办文化研究 第一节 农民自办文化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公益性农民自办文化的扶持与发展 第四节 经营性农民自办文化的扶持和发展第六章 浙江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第一节 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扶持 第四节 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第七章 浙江农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节 农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浙江农村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农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第八章 浙江农村宗教信仰及其影响研究 第一节 农村宗教信仰问题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加强农村宗教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进浙江农村文化建设,既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又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 就国际宏观背景而言,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全球化不仅导致世界各地经济活动相互依赖,特别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在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流动,而且也导致世界各国各地区超越自然地理限制进行文化方面的自由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无论你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所谓本地的生活很可能就是全球的生活。全球化所推动的时空距离的压缩,逐渐把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居民推向同一个舞台。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硬实力的较量,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当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千百年来传统的以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物质型经济,将逐步向现代化的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交流、利用和消费为主导特征的文化型经济转变。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越来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许多国家都把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上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且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对于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挑战和冲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编辑推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体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本书以对浙江农村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分析为基础,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野,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程、经验,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力求客观地分析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出对策性的思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