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徐玖平、胡知能、 黄钢 科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徐玖平 等 著 页数:695
前言
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与环境的关系而言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传统经济模式,即从自然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二是末端治理模式,即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成本畸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三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由经济、社会、自然集成的开放、动态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根据循环流程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系统科学工作者所提出的解决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有效方法。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本书将从综合集成的思想出发,运用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循环经济问题,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种有效思路。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统治者征服异族人那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颅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这段精辟的论述,高度概括和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当西方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以来,环境污染不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主要方面,被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所惊醒的人类开始重新审视环境问题。然而,20世纪70~80年代在国际社会开展有组织的环境整治运动时,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念,人们并没有积极地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当时,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末端治理的方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进行污染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选择,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管理控制从真正意义上取代末端治理成为防止环境破坏和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现代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它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它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在此基础上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自然环境兼容,以能最终持久生存下去成为研究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
内容概要
《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从目前循环经济急需解决的规划问题入手,充分运用系统综合集成思想,把循环经济的规划建设当成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循环经济在复杂巨系统各个层面的运作原理分析切入,从大循环、中循环和小循环的角度,总结和归纳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城镇、园区、企业、产业、资源、消费、支撑、监督层面上的理论基础。充分依据循环经济规划所要解决的复杂系统问题,运用系统综合集成的思想,提出模型群技术体系,在循环经济规划的整体上构建了所有问题的求解框架,并充分发挥模型群中各模型元优势,结合循环经济规划涉及的各实际问题特性,从生态足迹技术、自组织挖掘技术、Shift-share产业分析技术、产业结构偏差技术、产业关联结构分析、综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技术、生态综合分区技术、时间序列预测分析技术、神经网络评价分析技术、投入产出评价分析技术、计量经济预测分析技术和系统动力学模拟分析技术论述了循环经济规划中问题的科学求解技术,同时对每种技术针对循环经济规划具体问题求解都给出了翔实的求解实例。综合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依据循环经济规划,在不同层面上给出了典型区域的循环经济规划、典型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方案和典型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为各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提供了可操作的、极具参考价值的循环经济规划示范。
作者简介
徐玖平,重庆人。清华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四川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运筹学进展奖等奖项获得者。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科研项目5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 on Fuzzy System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Fuzzy Sets and Systems》、《The Internatioh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Information Science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Corn—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100余篇论文被美国SCl、EI,英国AS,俄罗斯AJ,德国ZfM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索引、评论和摘引;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30余部。胡知能,重庆人。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作为主研人员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四川大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Fuzzy Sets and Systems》、《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十余篇论文被SCI、El等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索引。在科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6部。黄钢,四川人。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获得者,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及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科研管理研究会新品种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团体职务。从事循环农业和农业技术创新研究,主持过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在《中国软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在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包括《农业科技价值链系统创新论》的专著3部。
书籍目录
序第Ⅰ篇 引言0.1 循环经济概念0.2 循环经济生态0.3 循环经济技术第Ⅱ篇 理论篇第1章 循环型区域理论1.1 区域经济问题1.2 区域产业体系1.3 生态系统维护1.4 基础设施建设1.5 循环经济示范第2章 循环型城镇理论2.1 相关概念2.2 构筑生态系统2.3 控制环境污染2.4 发展绿色住宅2.5 建立生态社区第3章 循环经济园区理论3.1 基本内涵3.2 园区系统3.3 经济分析3.4 建设规划第4章 循环型企业理论4.1 基本理论概述4.2 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4.3 绿色产品研发4.4 清洁生产过程4.5 废弃资源回收4.6 绿色营销体系4.7 环境管理体系第5章 循环生态产业体系5.1 生态产业导论5.2 循环生态农业5.3 循环生态工业5.4 循环生态服务业第6章 自然资源循环利用6.1 资源概述6.2 能源6.3 水资源6.4 土地资源6.5 矿产资源6.6 再生资源第7章 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体系7.1 绿色消费基本概念7.2 绿色消费发展现状7.3 循环经济中绿色消费7.4 绿色消费促进措施第8章 循环经济能力支撑体系8.1 政府职能8.2 法律法规8.3 政策体系8.4 科技人才8.5 信息服务8.6 文化道德第9章 循环经济系统监督体系9.1 评价体系9.2 指标设计9.3 评价模型9.4 指标体系第Ⅲ篇 方法篇第10章 系统模型管理报告10.1 系统模型管理10.2 系统模型谱系10.3 模型元的表达10.4 信息系统管理10.5 管理报告小结第11章 生态足迹分析11.1 分析问题11.2 模型技术11.3 实际应用第12章 自组织数据挖掘分析12.1 分析问题12.2 模型技术12.3 实际应用第13章 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产业分析13.1 分析问题13.2 模型技术13.3 实际应用第14章 产业结构偏差分析14.1 分析问题14.2 模型技术14.3 实际应用第15章 产业关联结构分析15.1 分析问题15.2 模型技术15.3 实际应用第16章 综合评价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16.1 分析问题16.2 模型技术16.3 实际应用第17章 生态综合分区17.1 分析问题17.2 模型技术17.3 实际应用第18章 时间序列预测分析18.1 分析问题18.2 模型技术18.3 实际应用第19章 神经网络评价分析19.1 分析问题19.2 模型技术19.3 实际应用第20章 投入产出评价分析20.1 分析问题20.2 模型技术20.3 实际应用第21章 计量经济预测分析21.1 分析问题21.2 模型技术21.3 实际应用第22章 系统动力学模拟分析22.1 分析问题22.2 模型技术22.3 实际应用第Ⅳ篇 实践篇第23章 循环经济规划23.1 时代背景23.2 实施概述23.3 典型模式23.4 规划编制23.5 示范规划第24章 泸州市循环经济规划24.1 经济基础24.2 规划框架24.3 空间规划24.4 第一产业循环24.5 第二产业循环24.6 第三产业循环24.7 重点规划项目24.8 规划保障措施第25章 盐边县循环经济规划25.1 经济基础25.2 规划框架25.3 新型工业循环链25.4 生态农业循环链25.5 旅游产业循环链25.6 重点规划项目25.7 规划保障措施第26章 江油市循环经济规划26.1 发展现状26.2 规划框架26.3 空间布局26.4 第二产业循环系统26.5 服务业发展26.6 农业发展26.7 城镇建设循环体系26.8 绿色消费体系26.9 规划保障措施第27章 泸州市龙马潭区循环经济规划27.1 经济基础27.2 规划框架27.3 第一产业循环系统27.4 第二产业循环系统27.5 第三产业循环系统27.6 重点规划项目第28章 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循环经济实施方案28.1 发展基础28.2 框架设计28.3 循环经济实施方案28.4 项目重点28.5 保障措施第29章 泸州老窖罗汉基地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方案29.1 经济基础29.2 发展战略29.3 产业辐射29.4 生产方案29.5 规划保障措施参考文献跋
章节摘录
第1章 循环型区域理论由于全球实行循环经济具有不可抗拒的压力,因此循环经济的实施领域正在从企业、园区和城市的层面,迅速扩展到区域层面。人们已经意识到,靠污染环境来赚钱的模式其本质是将个体应当负担的成本和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将现在应当负担的成本和承担的责任推给未来,推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将会日益陷入困境。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越来越从产业的角度,从社会体系的角度来确定经济的运行模式,确立以整体优化为指导思想的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循环型区域或区域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它以区域为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条件和各个城市的自身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协调区域内部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1.1 区域经济问题对区域经济问题的描述,有助于建立循环型区域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循环型区域理论中基本术语、基本特点、内在需要、发展原则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是区域经济问题分析中的重点。1.1.1 基本术语区域发展的理论,先由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等建立起初步框架,后经美国经济学家E.M.胡弗等人的努力,在20世纪30年代初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沃尔特·艾萨德也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发表过大量关于区域经济的著作。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P.佩鲁提出生长极的概念,后来逐渐发展成生长极理论。按照区域发展的初期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要研究解决自然资源优势、集中经济和运输成本三个基本要素。由这三个要素催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形成,产业结构的布局,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和线路安排等。要素不同会导致区域与区域、甚至区域内部经济结构的不同。艾萨德则认为,除上述因素外,对区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人文因素,区域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最重要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是人文因素,人口素质等在区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他提出城市和区域类型问的差异和特征,探讨区域引力模型在区域研究中的独特作用。
编辑推荐
《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从综合集成的思想出发。运用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研究循环经济问题。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循环经济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及实践》可供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应用数学、系统工程与工商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阅读,也可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一般的经济管理工作者也可从中得到有益启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